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

五位亲历者回忆新中国外交精彩瞬间

和平外交开启友好之路

本报记者 李嘉宝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06日   第 06 版)

  1971年10月25日,联大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图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们开怀大笑。
  资料图片

  万隆会议现场。
  资料图片

  2019年8月29日上午,海军第33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张进刚 曹海峰摄(人民图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这个新生国家百废待兴、步履艰难。凭借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凭借着一代代领导人的睿智决策,中国一步一步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万隆会议,中国精彩亮相,万隆精神延续至今。重返联合国,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员。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展示了大国担当。中国与苏联以及美国两个大国的关系折射出时代风云变幻,令人无限感慨。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每一朵浪花都足以激奋人心。本报独家专访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五位亲历者,听他们讲述那些动人的故事。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中国走向亚非、走向世界”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9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会场外,中国代表团印尼文翻译黄书海通过广播,认真聆听着周恩来总理的大会补充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时隔64年,87岁的黄书海仍能一字一句地背诵出周恩来当年掷地有声的开场白。

  “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经历了三大挑战。”黄书海说。第一次挑战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那天晚上11点多,使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围坐在一起,让我把短短几行的新闻念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非常担心代表团和周总理的安危。”躲过暗杀阴谋的周恩来毅然赴会。“周总理的果敢举动赢得了亚非国家的敬重。”黄书海赞叹。

  “大会发言一开始,一些受美国指使和操控的代表开始对中国进行无理攻击和指责。这是第二次挑战。”黄书海回忆,周恩来沉着冷静应对,决定把原来的长篇发言分发给各国代表,并即席起草了一个简短的补充发言。

  这段18分钟发言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年轻的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出热爱和平的友好姿态。黄书海仍清晰地记得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东风压倒了西风。之前攻击中国、不看好万隆会议的一些西方媒体,开始转变舆论风向,纷纷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佩。”

  第三个挑战则围绕草拟大会联合公报的政治内容展开。周恩来根据埃及等国的意见,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原则。经过几番讨论,七点原则又扩大为十项原则,并正式列入亚非会议联合公报。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会议。”黄书海说,“许多亚非国家通过这次会议认识了中国。从此,中国走向亚非、走向世界。”

  “万隆精神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耄耋之年的黄书海仍热切关注着中国外交的新发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外交政策继承了过去的思路,又有新发展,正不断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访苏

  “那是一个中苏友好的年代”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破裂。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57年11月17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通知我们到大礼堂听报告。报告结束后,却并未让我们离开。我记得天都黑了。然后,毛主席走上了台,所有学生都站了起来,现场一片欢呼声。”当时,韩存礼正在莫斯科大学读书。这一天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的话让现场的韩存礼泪流满面。他说:“毛主席访苏反响很热烈。我见到的苏联人都会提到这件事,都对中苏友谊津津乐道。”

  然而,国际大势,风云变幻。中苏友谊遭遇了惊涛骇浪。不过,韩存礼的苏联情缘并未结束。

  1986年,韩存礼被公派到苏联进修。这一次,他遇到了陪伴自己后半生的妻子瓦丽娅。1988年9月30日,韩存礼与瓦丽娅在河南洛阳正式登记结婚,他们也是中苏关系解冻后在中国登记结婚的第一对中苏夫妇。

  韩存礼见证了70年来中苏、中俄的交往。人在海外,心系故土。他积极为推动中俄友好往来奔忙,并于2000年参与成立了旅俄华人和平统一促进会和莫斯科华人联合会,为在俄侨胞谋福利、护权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应邀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继续蓬勃兴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很快到来。”这是韩存礼不变的心愿。

  重返联合国

  “进一步增强第三世界力量”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决议通过。”1971年10月25日晚,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内,第2758号决议投票结果公布。第26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全场瞬间沸腾,掌声和欢呼声雷动,坦桑尼亚代表甚至高兴地跳起舞来。

  “那是联合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谈起当时的情景,已是92岁高龄的外交部前副部长周南激动地说。

  1971年11月9日,中国第26届联大代表团飞赴纽约,周南以一等秘书身份随行。“经历了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周南感慨,为阻止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曾设置了两重障碍。一是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所谓“重要问题”,任何有关该问题的提议,都必须经过联合国大会2/3多数成员国投票同意方为有效;二是提出所谓的“双重代表权”,即在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同时,仍保留“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的这些企图最终都失败了。”

  在周南看来,中国能在当时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主要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外交政策的成功。“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年发展,中国积贫积弱面貌大大改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从万隆会议开始,中国积极开展亚非拉国家外交。随着大批新独立国家特别是许多非洲国家进入联合国,联合国内部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第三世界支持中国。”

  1971年的11月9日和11月15日,是周南永生难忘的日子。“11月9日,我们动身到纽约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几千名群众在机场送行。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各国代表团纷纷上台致欢迎辞。”

  “重返联合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周南说,“许多国家纷纷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掀起与新中国建交的高潮。头两年,我们在联合国的工作有一半以上是建交谈判,我曾在联合国参加过和新西兰的建交谈判。此外,中国重返联合国进一步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那是扬眉吐气、斗志昂扬的10年。”谈起自己的联合国工作岁月,周南说,“随着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兴起,中国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巩固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邓小平访美

  “中美建交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破冰之旅”等一系列互动之后,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建交。

  滕绍骏1954年在上海出生,1959年随父母到香港,1969年全家移民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对彼此充满戒备。”滕绍骏印象深刻,“我们刚到美国时,中国产品属违禁品。为了顺利通过海关,我们从香港带的干冬菇,要说是日本产的;我们带的陶瓷餐具,要把‘景德镇制造’的字样抹掉。我们离开香港时,母亲给老家的兄弟姊妹写信,不敢讲要到美国去,只说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激动的大事:“乒乓外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邓小平访美被美国媒体形容为“刮起了邓旋风”。那时,滕绍骏刚走出学校,进入美林证券工作。他回忆:“邓小平在得克萨斯州戴上牛仔帽的形象在美国引起了轰动。邓小平灵活应对各种场合,这让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大改观。”

  当然,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1982年,我结婚时,特别希望到中国度蜜月,但是个人拿不到签证,必须跟旅行团,只好作罢。”滕绍骏看看祖籍国的愿望终于在1986年实现,他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邀请回国考察。

  今非昔比,如今滕绍骏每年都会频繁到中国考察访问。“去年,我来了12次,今年已经7次了。”

  亲身感受过中美关系的起伏波折,滕绍骏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两国民间交流和往来。他早在1986年就加入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并于2015年创立了美中公共事务协会。2017年他受邀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列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中美建交之时,没人敢想象,中美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美国,有许多像滕绍骏一样的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推动故乡与住在国的友好往来。

  亚丁湾护航

  “谢谢你,中国!”

  2008年底,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开展护航行动。这项军事行动是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参照有关国家做法并得到索马里政府的同意后进行的。

  2017年4月8日17时,亚丁湾索科特拉岛西北海域,战斗的警报拉响了。一艘图瓦卢籍货船遭遇不明数量海盗登船袭击,中国海军的16名特战队员急速出击,准备营救船员。特战队员宋玺一直关注着前方的进展,时刻准备增援。“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人知道子弹会从哪个方向射来。前方的每一位战友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7个多小时后,胜利的消息终于传回——3名海盗被抓捕,19名船员全部脱险。宋玺一直记得这一幕:被解救的外国船员们举着中国国旗,竖起大拇指,高喊“Thank you, China!(谢谢你,中国!)”

  这样的情景,在亚丁湾并不鲜见。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以来,这条以汉英两种语言播发的通告回响在亚丁湾上空,10余年来从未间断,成为航经这里的中外船舶最熟悉的“平安之音”。

  当地时间2019年5月5日,马耳他籍滚装船“卓越”号在第32批护航编队西安舰的护送下安全抵达亚丁湾东部海域解护点。至此,第32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首批护航任务,这也是海军护航编队执行的第1225批护航任务。

  “护航展现了中国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能力与担当。”宋玺自豪地说。2016年12月,经过艰苦训练的宋玺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成为编队里唯一的女陆战队员。

  十几年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不仅安全护送6600余艘中外船舶通过亚丁湾海域,多次解救、接护和救助遇险船舶,还先后圆满完成了利比亚和也门撤侨、马航失联客机搜救、马尔代夫紧急供水、叙化武海运护航等任务。

  最令宋玺难忘的,是军舰靠港时当地侨胞欢迎祖国亲人的画面。她说:“每当此时,作为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提升让海外侨胞扬眉吐气。”

和平外交开启友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