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具有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和大国气度的中国外交阔步向前,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以空前的活力与担当,展现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成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的导航塔,为深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困扰的世界注入新风、带来信心。
本报采访了4位曾经亲历新时代中国外交“高光时刻”的华侨华人,从他们眼中回望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坚实步伐。
一条交友之道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015年12月4日晚,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台名为《中非时刻》的晚会精彩上演。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来,令这台南非“中国年”闭幕式文艺演出更加熠熠生辉。
“习近平主席和我们一起观看演出,让我们感觉他与当地民众以及华侨华人的距离非常近,心与心之间是紧紧相连的。”那一晚成为《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南庚戌最难忘的回忆。
2015年底,习近平主席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那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非合作“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有一个细节让南庚戌印象深刻:“大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听完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后,都起立鼓掌,由此可见习主席的话语多么深入人心。”
在南庚戌看来,“圈粉”非洲朋友的,既是习近平主席的人格魅力,也是中国外交的交友之道。进入新时代以来,类似场景不仅出现在非洲,也出现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习近平主席走过的每一块土地。
中共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设计师,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和推进了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一运筹,主场外交与出访活动联动共振。频密的外交行动不仅极大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为解决当今许多全球性问题指明了方向。
更令各国钦敬的是,不论主场客场、双边多边舞台,中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框架下,中国外交主动作为,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倡导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精神气度,收获了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一个宏大愿景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017年1月17日,瑞士达沃斯,第47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现场,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台下雷鸣般掌声。观众席中,瑞士籍华人朱爱莲与身边的外国朋友一起使劲鼓掌,难抑激动之情。朱爱莲说:“那不是我第一次在达沃斯论坛现场听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发表演讲,但是我第一次发现,所有听众都和我一样,听得如此安静、认真、专注。”几位瑞士及欧盟的政要在与朱爱莲交流时不约而同地盛赞:“中国领导人很有魅力、很有智慧。”“中国领导人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全球视野和国际担当。”
同年1月20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全面、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振聋发聩的中国声音、高屋建瓴的中国方案给迷雾笼罩的世界点亮明灯、注入信心。
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载入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这一凝聚东方智慧、彰显大国责任的思想结晶产生绵绵不绝的世界回响,成为广受赞誉的国际共识。
事实上,自2013月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这一兼具宏阔视野、博大情怀和战略思维的重要理念在众多国际场合被阐释、被具化、被丰盈。中国大声告诉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抱负与宏愿,也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融为一体的不变初心。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这么说,也这么做。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风刮起之际,中国扛起经济全球化大旗,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国际治理体系面临分化挑战之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活跃力量。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说,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于中国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愿景宏大而朴素——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一项共赢倡议
“一带一路”联接世界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马来西亚代表团的一员,马中丝路商会会长翁诗杰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创建大会和资金融通分论坛。
最令翁诗杰难忘的,是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演讲。
“习主席的演讲是一剂引领方向、提振信心的强心针。”翁诗杰说,演讲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明确定调,清晰勾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内涵,厘清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若干认识误区,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个个关键节点,一项项顶层设计,6年来,习近平亲自倡议、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引领“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了沿线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提供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英国“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多国发展战略同“一带一路”牵手,呈现光明的合作前景。
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
“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牛津大学全球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克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国家及其人民带来了希望。
未来,中国将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一道,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丝路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种全新姿态
扩大开放永不止步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扩大开放举措,为陷入低迷的全球经济开出“中国药方”。习近平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各国朋友到上海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8年11月5日,中国如期开门迎客,各国相约登门赴会。尖端科技、高端制造、特色美食、文化展演……琳琅满目的世界百货将“四叶草”展馆装扮得有声有色,中外客商洽谈合作、签订大单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上海成为全世界的“交易厅”。
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作为迄今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堪称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初心如磐,话语铿锵。
安发国际控股集团总经理陈晓燕不仅有幸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现场演讲,也作为参展进博会的新西兰企业家收获满满:“各方代表对海外产品的庞大需求,带给我们信心和启发。”
中国智慧,世界赞誉。俄新社刊文称,进博会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对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有着促进作用。
“开放让中国和世界互相成就。”陈晓燕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体量和潜力巨大。世界上任何一个希望发展与合作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忽视中国市场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扩大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持续扩大开放无疑是解决时代之问的一把金钥匙。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脚步渐近,世界将再度共赴一场开放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