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8月17日 星期六

三进饶城 亲历巨变(我和我的祖国(22)·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陈其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17日   第 08 版)

  上饶城区一景。
  新浪网

  1955年6月,我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一个小山村。当时农民活动直径不过10公里范围,很少有人到过上饶城区。从记事起,就听大人们把上饶城区称为“官省府”,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实现人生梦想,到饶城看繁华”。因此,我幼小的心灵里也烙上了“不到饶城誓不休”的梦想。

  踏着时代的脚步,我先后三进饶城圆梦,见证了饶城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亲历了人们从物资匮乏到富足美满的奋进历程。

  1976年10月,我第一次到上饶城区工作,参加党的路线教育工作队。当时上饶县与上饶市以信江河为界,县政府设在水南街的黄金山,县属部门在城区穿插设办公地。我时任路线教育工作组组长,被派驻县食品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居住在天津桥边。

  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买什么都要凭票证,县食品公司掌管肉食品调拨,县副食公司负责糖、烟、酒等副食品供应。城区内的肉食品供给大部分来源于上饶县,食品公司大楼一层是猪肉供应点,市民要吃猪肉必须凭票排队购买,有时排队一星期,肉票在手中捏烂了,也未必能买到1斤猪肉。有一次,我和县食品公司经理来到应家公社食品站,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低声下气地求购半斤瘦肉,为给家中病人补身体。但因没有购肉票,她求来求去还是买不成,急得坐在食品站台阶上嚎陶大哭起来。后经公司经理特批,老奶奶才如愿以偿。由此可见,当时肉食品的供需矛盾是何等突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何等艰苦。

  1990年9月,我从上饶县上泸镇调到地区水稻良种场工作,第二次进上饶城区,居住在东门路二小后面。上饶城区市民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思想观念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卡拉OK进入餐馆和家庭,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城里出现了“万元户”,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以白瓯园为代表的商品交易市场繁荣兴旺。以农业银行大厦为标志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商品房买卖走向民众生活,打破了依靠单位分房的旧格局。昔日的吉普车被轿车所替代,进口小汽车在上饶城区随处可见。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人们腰间挂BP机追赶时代潮流,普通家庭安装电话逐渐普及。总之,改革开放浪潮不断推动着上饶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2002年11月,我从横峰县调到信州区工作,第三次进上饶城区。今非昔比的美丽饶城婷婷玉立,放射出动人光彩。

  看经济发展: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区两园(上饶经开区,朝阳、茶亭产业园)的光学、太阳能、新能源车等产业追赶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看城市面貌:旧城区被高楼大厦所替代,老火车站片区在短短3年变成了万达新城;信江两岸绿树成荫,休闲广场、大小公园星罗棋布;街道整洁宽敞,人流车流汇聚成亮丽风景线。

  看交通便捷:上饶高铁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三清山机场连通世界,南来北往的人群使现代化上饶充满活力。

  看科教事业:从小学到大学,科学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手机、电脑广泛运用,足不出户就可获得各种信息。

  另外,区、镇、街道、社区遍布老年活动场所且各具特色,为老年人健康长寿提供优越条件。霓虹灯下,人们或休闲散步,或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美好生活。

  短短几十年,上饶实现了从旧城到现代化新城的巨变,这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巨变的一个缩影。我相信,伟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为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一枝一叶总关情(领事服务)
三进饶城 亲历巨变(我和我的祖国(22)·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希望有机会再去中国”(海外纪闻)
“瞭若指掌”宜写成“了如指掌”(杜老师语文信箱)
利比亚习俗(礼仪漫谈)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