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郭慧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2019年4月,在平遥古城文庙街区的一处传统民居内,平遥国际工作坊团队做了一次传统建筑的改造示范和展览,让居民了解如何科学保护传统建筑。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居民讲解。

  在修村史老人的带领下,“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学员和“平遥弟弟”冀林洲(左前一)正在东戈山村进行调研。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开营仪式。

  2018年,“大运河淮安段综合研究训练工作坊”在淮安举办。图为参加训练工作坊的淮阴师范学院第三调研小组带队老师,在与当地大运河遗产河段旁的居民访谈。

  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相关主管单位,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为啥“工作坊”多了起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时尚吗?

  

  “工作坊” 是传统还是新时尚

  2019年7月20日,在山西平遥古城旁的东、西戈山村,“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刚刚收尾;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崇雍大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京9所高校共同举办的“随行北京老城——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也落下了帷幕。

  张剑葳老师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工作。今年的“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就是由他负责筹备的。

  他说,与其说“工作坊”是一种新时尚,不如说它是一项传统。因为高校的建筑学院一直都有“工作坊”性质的设计课。这是一种成熟的建筑课程模式,学院文物建筑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已经开设了15年。可能是因为近年高校开设的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和工作坊对外招生宣传多了起来,“工作坊”便从课堂慢慢走入了公众视野。

  “‘工作坊’并不是一个新词汇,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这是一种很具创新性的形式。”曾经发起“大运河淮安段综合研究训练工作坊”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冰研究员说,“上世纪80年代,在我上学时,就有很多类似的暑期实践活动”,但是现在将其运用到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学中,则“非常新颖,而且有效”。

  与大众普遍认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工作坊”往往由多所高校、文化遗产科研机构、社区等共同参与,将不同背景、领域、地域、年龄层次的人聚集起来,多方交流、互动,最后有成果汇编,能够为其它遗产地提供示范及借鉴。

  “工作坊”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所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同时也是“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的组成部分。平遥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于是,平遥也一直在致力于让更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5月,平遥县人民政府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冀望搭建一个长期、固定、有示范意义的科研平台。

  有哪些事非得用“工作坊”来干?

  温俊卿是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也是平遥国际工作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从2008年开始,她一直从事平遥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工作坊的初衷就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公众化。我们不能再等了。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公共财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去保护。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真正能够达到公众参与的目标,并不容易;但每次“工作坊”也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大学今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招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几名来华留学生。当这些学员进入平遥县城旁边的东、西戈村进行调研访谈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听不懂当地村民讲话。

  恰好,工作坊学员冀晓丽是平遥本地的高中历史老师。她找到刚高考完的弟弟冀林洲过来帮大家做“翻译”。可是只有两个“方言翻译官”明显不够用,于是,冀林洲又联系了自己的6个同学一起加入了工作坊。张剑葳老师觉得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特别兴奋的是,工作坊能带动当地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工作坊在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意义,所以他们都是自愿、无偿地积极参与进来。”

  调研期间,学员和“翻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平遥弟弟”。在这些“平遥弟弟”的帮助下,调研访谈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工作坊”成果渐显“会继续办下去”

  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工作坊”会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吗?又会有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吗?

  “更多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肯定是个趋势,这也与国际发展相一致。”于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增多,源于多方面的内在需求。

  “首先,政府在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质量;其次,科研机构的遗产和文物保护行业内部也有其转型目标,强调专业研究成果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民众的文化需求也在增加。”

  在山西,平遥国际工作坊已经成立一年多了。今年9月,多个工作坊还将在“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上露面。今年的交流周以“走向公众的乡土遗产保护”为主题,既邀请了全球200多位遗产保护专家,也将展示与工作坊合作的全国10支团队一年来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已经是第二次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此次的工作坊集结了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机构单位的数十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及专家,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中山大学等27所国内外高校的46名学生。

  今后是否会继续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张剑葳老师沉思了一下,然后语气坚定地说,“会继续办下去”。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火了”

  2018年5月,由山西省平遥县人民政府参与发起的“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正式启动。

  2018年7月,平遥国际工作坊与太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共同举办了“古城阅读”2018暑期工作营。

  2018年10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了“2018海峡两岸中生代学者建筑史与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坊”。

  2018年7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淮阴师范学院共同举办了“大运河淮安段研究训练工作坊”,吸引了传播、电影制作等多领域学者参加。

  2019年7月,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与平遥工作坊共同举办了“2019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的文化遗产工作营将于2019年8月19日开营。

“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盐城着手重新认知“黄海湿地”
责编:齐 欣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