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父辈的架子车到我的自行车再到眼下的小轿车,我的家也在车轱辘上转过了几多变迁。
我出生在河南襄城首山脚下汝河西岸。在我父亲那一辈,两轮架子车、牛车、马车是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父亲对车情有独钟,1977年冬天,他正用生产队的架子车往农田里拉粪,突然两眼发黑,栽倒在地,正巧一辆马车走在后面,马夫急忙把父亲抱上车拉到乡卫生院,经抢救转危为安。乡医生说,患者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贫血才晕眩的。这辆马车成了父亲的救命车。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6亩多责任田,要尽快脱贫必须有辆架子车!1980年,父亲说服我母亲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又跑亲戚家凑了10来块钱,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架子车。这辆车成了他的宝贝,他常常给轴承润滑,围着车笑眯眯地看。这辆车也是父亲梦想致富的腿: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交公粮、卖余粮,车子与父亲形影不离。丰收季节,父亲用架子车拉着金黄的麦子、玉米、大豆、烟叶时,兴奋得哼起了小曲儿。
难忘的是1980年的隆冬,我跟父亲去30公里外的平顶山卖红薯,为赶天亮前到达目的地,我们爷儿俩凌晨3时便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红薯出了村。父亲驾辕,我曳稍儿,一路匆匆。天寒地冻,可我和父亲却跑得浑身冒烟儿。快到东工人镇时,我感到稍绳猛地绷紧,回头一看,见父亲一条腿一瘸一拐的。我说:“咱们歇会吧!”父亲说:“快到了,再加把劲儿,去晚就卖不上好价钱了。”拉车行走4小时才到集市,我发现父亲脚上的解放鞋上血迹斑斑。便问:“您脚咋啦?”父亲答:“鞋底子磨薄了,踩在钉子上扎破了脚。还好,要是扎破了车胎可咋办?”望着父亲的伤脚,我感到心里一阵发酸。
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建设驶入快车道,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我在伟大时代的感召下,走上了边耕田边写新闻报道之路。走街串巷去采访,鞋子磨破得特别快,父亲看着心疼,总念叨着: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攒了又攒,终于用卖粮食的钱给我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
“红旗”给我插上了翅膀,我骑着心爱的自行车穿梭在乡镇和县城,不知疲倦地去采访,有几次还大老远地骑车去省城郑州送稿子,可把编辑老师给惊讶坏了。
每当我骑车回到家里,父亲总是用布擦去车上的灰尘,还给车轴和链子上油,爱我的自行车胜过自己的架子车。
1981年,我写稿子改变了命运,终于找到对象——邻村姑娘秋枝。听别人说,娶亲得用“永久”牌自行车,取“长长久久”之意,于是我借邻居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把媳妇娶到了家。
1990年,我由襄城县调到平顶山市卫东区工作。一天,父亲打来电话,让我给他买辆三轮车。我想:父亲年纪大了,拉架子车费劲,是该给他换辆三轮车了。新车到家,父亲兴奋得合不拢嘴:“我有三个轮子的车了,省劲了!”我说:“再过几年,我给您买辆小汽车!”父亲每天骑着三轮车赶集买菜、种瓜栽树,春种秋收。有一年盛夏,他骑着装满西瓜的三轮车,从老家赶到平顶山市给我送瓜。30多公里的路呀,我不禁心疼地埋怨父亲。父亲嘿嘿一笑:“不累,蹬三轮车省劲!” 父亲回去时,我找了辆面包车送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去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马路,乡村路网上公交车、小汽车川流不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拉近了城乡的距离。我在时代的巨变中有了父辈梦想的交通工具——漂亮舒适的小轿车。
几年前,我儿子结婚了。接新娘的是名牌轿车,招待客人是在大酒店。参加婚礼的客人大多是开车来的,车子排起了长龙。儿子的婚礼和我的婚礼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如今,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平时出行,省时高效。特别是到周末,我们一家老小总要开车回老家看看。踏上村里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小轿车,我不禁心生感叹:这样的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啊!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进程,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终于由贫穷走向小康。人们车轮上的变化,印证了时代发展的进程,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的缩影!
(作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