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7月25日 星期四

刘志垚:

胶片之中观世界

姜在辉 贾晓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25日   第 09 版)

  图片来源:千库网

  刘志垚在伦敦观看话剧《唐璜在SOHO》

  “上小学时,我家住在偏僻的小城,镇子上没有电影院,只有一个用于剧目演出的‘影剧院’。我第一次去‘影剧院’是跟父母去看当时很火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刘志垚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时的惊喜和震撼,“电影这东西特别神奇”。家里置办了台式电脑后,每逢在电视上看到喜欢的电影时,刘志垚就会在网上搜索相似类型的影片,一遍又一遍地看。从那时起,电影梦的种子就埋在了她的心底。

  

  花光积蓄学电影

  高考填报志愿时,刘志垚听从家人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但她明白,这并非自己兴趣所在。“我心中仍然有学电影的想法,但又感觉这个想法不太现实。我试图说服自己,踏实走学理工科的路,但是又不甘心。”大四时,她选择报考国内电影专业的研究生,但由于跨考难度大以及准备时间不充分,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无法系统学习电影专业,刘志垚便开始寻找与电影相关的工作。毕业后她入职一家策展公司,开始从事小型电影策展的相关工作。

  工作的3年里,学电影的想法非但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强烈。于是她听从前辈建议,决定前往英国攻读电影学硕士,“让我惊喜的是,父母很支持我。”刘志垚语气中满是喜悦。

  2016年9月,刘志垚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到英国莱斯特大学学习电影文化研究。刘志垚感慨地说:“准备出国读书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对我说,她也很喜欢电影,但没能有机会学习。看到我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走得这么远,她为我感到骄傲。”

  “新手”老师趣事多

  研究生期间,刘志垚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相比于电影创作,她更享受电影理论史学的研究过程,继续读博的想法逐渐成熟。在历时1年的博士候选人考核期过后,2018年,刘志垚正式成为莱斯特大学艺术史学研究的博士。她主动申请担任大一学生的专业课代课老师。

  信心满满地去上第一节课时,刘志垚就遇到了学生翘课的情况,班里15个人只去了七八个,这让她措手不及。在请教过其他老师后,她决定增加每堂课学生单独发言的时间。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学生们真正爱来听课了。而在讲课过程中,也常常会给刘志垚的研究课题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灵感。

  谈起讲课的经历,刘志垚总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看来很经典的电影,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觉,这时候我心中就非常着急,‘这么经典的电影你们怎么能不知道呢!’”刘志垚笑着说,后来,她慢慢接受了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也会跟学生彼此分享爱看的影片,课堂变得更有趣了。

  把自己的兴趣当作专业来研究,给刘志垚带来“不知不觉的亢奋”。有一堂课讲的是当代美国电视剧,这让身为“剧迷”的她很兴奋。“我为课堂准备的电视剧案例和演员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整堂课下来我讲得‘过瘾’,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下课后我才发现我的导师原来一直在旁听,导师还夸我讲得好。”刘志垚开心地说。

  做学术快乐无穷

  研究逐渐深入,涉及许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和外文文献。刘志垚说,写论文、做课题研究,这些原本以为会有些枯燥的事情,自己却越做越有劲头。

  去年,刘志垚同另一位博士一起创办了一个供博士生交流的社团,目的是让大家在日常学术研究之外,能有时间定期放松和相互了解。“我们的社团跟学校里各个博士学院都有合作,博士学院负责学术活动,我们负责丰富博士的课余生活。每个月最后一周我们会组织大家一起玩桌游,放松心情、联络感情。”自己体会过在博士候选期间的无奈和焦虑,刘志垚希望能给后来的博士和准博士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师哥师姐交流经验。

  “读一篇文献、备一堂课、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每一天都有新发现,也有新惊喜。”前不久,刘志垚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在伦敦参加访谈节目,她也在现场。观众问答环节中,她凭借自己专业的电影知识向这位演员提问,对方围绕她的问题讲了许多,尽兴作答。“我欣赏的演员对我提的问题很感兴趣,这甭提让我有多开心了。”

  博士读完之后的路,刘志垚已经早早做好了规划。博士课题只是她最初设想的一小部分,毕业后她会将课题继续下去,更加完善。当一名老师,边研究课题边教学,是她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喜欢。因为喜欢,过程中哪怕再多艰难也会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刘志垚说。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插图来源网络)

胶片之中观世界
一场“春晚” 一个平台(征文·跨越太平洋的记忆(4))
左手是行囊 右手是远方
责编:孙亚慧 邮箱:hwbhgcy20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