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赵普 笃心守护手工艺(书人书事)

□ 本报记者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07日   第 07 版)

  赵普近照
  (受访者提供)

  赵 普著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对着《祭侄文稿》,赵普忽然泪流满面。

  熟知颜真卿兄侄骂贼而死故事的他,从颜真卿删改涂抹、趋于失控的字迹中体味到书家援笔行文时的愤懑与痛切,不禁与之共情。

  是的,他就是汶川地震时声音哽咽的赵普,他就是那个播完晚间新闻后说“赵普祝您晚安”的央视主持人。

  赵普说,对书画家来说,与古人对话是经常的。透过那些微微褪色的墨迹,你仿佛与他们同坐,饮酒品茶、谈诗论道。千载流逝,但人性始终没有大的变化。有朋友开玩笑说,赵普可能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书《掇珍集》,书名由冯骥才题写。这本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人生活雅趣的小品图文集,居然用文言文写就!通读全书,你恍惚看到古典文化的宫殿,看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关于美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认识,看到一个现代人向慕追寻文化之美的体悟之旅。书中穿插着极具调性风格的图片,笔、墨、茶壶、香薰被置放于扶疏竹影与古老家具之中,让人在领略匠艺器物之美的同时,憧憬往昔花影透窗、月在江心的宁和意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用古文谈中国文化,与提取了中国文化要素的图片对应、融合,发生化学反应。

  赵普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心怀温情与敬意,他对传统文化的习练是递进的、浸润式的。先是硬笔书法获全国大赛优秀奖,却发现钢笔已不能满足内心的书写需求;看到郑板桥变形夸张的字莫名迷恋,用筷子、鹅毛模仿;之后临摹百碑千帖,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碑帖中,他读到的是没有标点的文言,背临时必须背诵,那些文言文的基因无声渗透到血液中。尔后,他陷入对手工艺的迷恋,将情感投注到中国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中,自言“甘为匠人之奴”。

  文化之美,既在思想之丰赡,也表达在生活器物之中。

  2016年,赵普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电商平台“东家APP”,帮“守艺人”卖货,用互联网助力手艺保护。他常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东家入驻者多是潜心于工艺之美的人。如拥有60多名匠人的铁壶斋,手工制作银质内核的铁壶,外表雕着精致的菊与梅。创始人吴龙说:一个人用一个月时间一点一点砸出一把壶,只拿15%的利润还心安理得,只为心中的一点情怀与理想。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赵普,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策划组织中国匠人大会。

  真正开始文言文写作也是这两年,与他“守艺”历程相契,可谓文心匠心合一。时值国子监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修葺新成,他为斋名煞费苦心,“匠奴”之后该缀以堂、舍还是寮、阁?一日晌后,空中飞过一“营”字,赵普大喜过望,遂捕之,并作《捕斋名记》。

  之后,在奔波旅途中,他写“匠者所凭,双手也。双手所宗,性灵也”的《造物且有灵》,写2003年令他萌生编导电视纪录片《传人》系列念头的王世襄,写从作家转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冯骥才,写与茶之缘,写与朋友合作,将一个废弃荒园恢复成充满灵性的地方,甚至写德克萨斯牛仔匠人的坚守。赵普用热爱将人间的美好一一拾起,连缀成书。

王府井书店,万千读者的情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场美式“政商合谋”
2019北京儿童阅读周持续到10月末
国图“六一”主题公益活动丰富多样
赵普 笃心守护手工艺(书人书事)
于一杯茶中探寻生命智慧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