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也是《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4周年的日子。近年来,加强烟草危害和控烟政策宣传、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多城制定控烟法规
近日,“无烟城市建设北京国际论坛”举行,来自丹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美国等国以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河北等省市的控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控烟工作。
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巡视员卢春山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个城市制定了地方性无烟环境法规、规章。许多城市已经对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下降到20%。“我们要努力把控烟工作深度融入到健康中国建设中。”卢春山说。
论坛上,多名控烟专家围绕实现无烟城市的核心要素进行了专题讨论。深圳市卫健委政策法规处处长陆钰萍说:“无烟立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公众普遍、自觉的遵守和执行。”
今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深圳将升级“控烟令,并将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将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等列入禁烟场所。针对控烟条例的实施,陆钰萍提到,深圳针对控烟确立了多部门执法模式。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吴凡说,上海建立了“六位一体”控烟推进机制,包括场所自律、舆情评价、专业监测、人大督导、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六方面,在社区部门、企业社会、宣传部门、市民群众、医疗卫生等多方面实现社会共治。
吴凡介绍说,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场所吸烟率下降50.4%。到2015年底,上海《控烟条例》支持率达到94%,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吸烟人群减少20万
目前,北京市实行《控制吸烟条例》已有4年。北京市卫健委日前表示,实施4年来,北京市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34.4%下降到4.9%,有96.4%的场所张贴有禁烟标识。北京市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3.4%下降到22.3%,吸烟人群减少20万。
北京在实行控烟执法的过程中,先从医疗机构抓起,并对吸烟重灾区——餐饮业进行巡查。小到家家户户的年夜饭,大到各种培训会议,都展开了控烟工作。
2015年8月,北京市控制吸烟志愿服务大队成立。到2019年5月,全市注册控烟志愿者达到1.3万名。每周三,志愿者都会穿上控烟马甲,宣传控烟知识和劝阻吸烟人员。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说:“北京市控烟社会共治有三大法宝,志愿者是控烟的基础;互联网、控烟一张图是时代的要求;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政府和市民都重视。”
在此次无烟城市建设论坛上,北京的控烟举措及效果也得到国际控烟人士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疾病控制组组长施南表示,北京出台控烟立法后,率先实现了100%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同时,在北京的示范带动下,中国其它城市如深圳、西安等也相继出台了控烟立法。“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城市紧跟其后,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像北京一样的无烟环境。”
推动社会共同治理
控烟已成了社会共识,要打造无烟城市,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无烟城市论坛上,多国专家介绍了各自在控烟方面的举措和经验。
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烟草控制高级委员会委员维沙尔提到,在印度,公安部门与酒店、酒吧以及商业协会合作进行控烟。同时,教育部门也会定期向警方报告校园周围的违规吸烟行为。他说,媒体的支持对于控烟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无烟旅游”是越南河内旅游协会推出的特色项目。河内市旅游协会副主席黎伯勇表示,该项目的目标是协助当地政府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实现无烟化旅行,将无烟运动与旅游结合。他表示,目前河内市旅游协会的所有成员都已签署了不出售烟草、香烟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