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樱花开了,繁花将校园渲染得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对于想要专心学习的兰星辰来说,这预示着一个好的开端。
初来乍到 惊喜与意外同行
兰星辰是北京大学朝鲜语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今年春天,他参加了北京大学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交换项目。
兰星辰兴奋地拎着包来到新宿舍,令他没想到是,还需要进行对于入住规则、安全知识的测试,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入住。“搬宿舍之前要答完30多页的阅读理解题。这可真是个‘学霸’学校!”
关于参加交流项目的理由,兰星辰这样说:“我希望走出去看看,了解国外的情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来到韩国之后,在交流上也遇到一些困难。他到商店买食品,售货员问他需不需要筷子,他没有听懂“筷子”这个词,就说“不要”。结果回到家后才发现,方便面买来了,却没法吃进嘴里。
“本来我感觉自己的韩语水平还行,但到这里才发现,日常交流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这种情形其实比较普遍。兰星辰认为,在国内上课时,学生更注重学术和语法,实际运用比较少,自然对口语化的表达不太了解。
结识新朋友 体验新生活
洗蘑菇、切黄瓜、煎鸡蛋……这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来到韩国之后有了初次体验。有一次,兰星辰要和同学一起学做韩国拌饭。他戴上深蓝色的围裙,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围在桌旁,把食材摆放在碗里,淋上韩式辣酱,然后大家一起品尝“胜利的果实”。过程中虽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兰星辰却挺满意:“好吃!”
在学习过程中,兰星辰交到了不少朋友。有一位同学来自印度,她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想跟着兰星辰学习汉语。于是,兰星辰和另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一起,决定先给她取个中文名字。印度女孩名叫“adidi”。他们反复思考后,给她起了一个亲切易记的名字“竺阿娣”。在四川话里,“阿娣”是“姐妹”的意思,是一种很亲切的称呼;而“竺”则来源于对古代印度的称谓“天竺”。
兰星辰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外出郊游。3月底,他们来到昌德宫。同行的人来自越南、日本等国家。他们发现,昌德宫里有很多汉字。于是,兰星辰就“临阵”当起了导游,讲解这些汉字的含义,讲述中韩文化的联系。
兰星辰还参加了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会,会里的同学互相照顾,非常团结,每学期都举办派对等活动。“我们一起玩‘你画我猜’‘听歌识曲’,不过我的小组实力不够,从没赢得过奖品。”兰星辰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另外,他说他平常也会通过微信和国内的朋友保持联系,因此不觉得孤单。
努力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兰星辰对政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他选修了数学、经济学等课程。来到韩国后,兰星辰同样继续选了一些和政治学相关的课程,和当地政治系的同学一起上课。为了更多了解当地社会,兰星辰去做了许多访谈,为后续学业中严格的实证分析做准备。
有一门研究朝鲜政治与社会的课程,除他之外,课上其他同学都来自本地。为了跟上进度,兰星辰每晚都要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作为班里唯一的留学生,我总是被点名回答各种问题。我心想,咱不能丢人啊,得给北大和中国学生争光!”他说。
兰星辰以后想继续留学深造。他自学日语,还想学越南语、俄语等。他说:“多掌握几种语言,有助于比较政治学的相关研究,可以阅读更多文献,获得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