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5月18日 星期六

“五月的风”

许 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8日   第 11 版)

  《青岛五月的风》
  溶 萱绘

  为庆祝伟大祖国70华诞,华文作品版从本期开始推出“我与新中国”征文栏目。本期推荐何建明《与天对话——探访“国之巅”》一文。摩天大楼是中国工程技术领先世界的缩影,也是建设者向伟大时代的献礼。许晨《“五月的风”》从青岛五四广场雕塑“五月的风”回溯那段峥嵘岁月,雕塑诠释着艺术之美,也象征着青岛昂扬进取的积极姿态。高凯《在民勤装一鞋窝沙》寄深情于民勤大漠,用民勤人民在此挥洒的汗水谱写“仁者爱民,天道酬勤”的诗行。李春雷《人在草木中》将福建小茶村坦洋的茶业发展史和制茶过程娓娓道来,“茶”字背后“人在草木中”的清雅意蕴,充盈全篇。 

  ——编 者

      

  春天的脚步走到五月,已是暮春了。这时的风没有了冰天雪地的凛冽,也没有了春寒料峭的凉意,雷公电母的狂暴还没有到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静、舒缓的节奏,微微地吹在人们脸上、身上。诚然,这是大自然里五月的风,与我写下的题目不可同日而语。

  五四青年节之际,我又一次来到了美丽壮观的青岛新地标——五四广场。面对屹立在海天之间的那尊硕大、刚劲、炽烈的著名雕塑——五月的风,我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这“五月的风”!

  它,通体鲜红,坚硬的钢结构拧成了“陀螺”形状,旋转着,上升着,直冲九霄云外。这与自然界的五月清风大相径庭,而是一场来势猛烈的暴风、台风、龙卷风。它象征着1919年发源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波及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从而改变了神州大地的历史行程,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为什么在远离首都北京、远离天安门广场的青岛海滨设置这样的雕塑?听听当年的口号吧,所有的问号都会拉直:反对列强,力争主权!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打倒卖国政府,废除“二十一条”!是的,我们美丽的黄海明珠青岛啊,在那个风雨如晦、长夜难明的年代里,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宝地,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象征,是点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897年11月突发的“巨野教案”使早就垂涎中国领土的德国政府找到了借口,悍然出兵占领了时称胶澳的青岛。有人说这个名字是德皇给起的,不对!它实际是从本地渔村而来,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名。也有人说,德国人建设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甚至连下水道都修得极好。诚然,德国人为青岛建设下了很大本钱,但主观上绝不是为了中国人,而是建设自己的远东重镇,为其奴役与掠夺亚洲服务。他们虽然给青岛留下了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和人文景观,但却无法洗刷当年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和屈辱。彼时,日本政府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无暇东顾之时,乘虚侵占青岛。所谓的巴黎“和平大会”竟在列强交易下作出把青岛全盘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动。五四运动的怒火迅速燃遍全国。如今,一百年过去了,那熊熊燃烧的光焰,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幕上。

  199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东扩,吹响了大发展的号角。市政府东移至浮山湾畔,建起一座城市中心广场,众望所归地命名为“五四广场”,而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就设在广场显著位置,形象地诉说着百年前那场震撼中外的疾风暴雨。

  雕塑设计者名叫黄震,是一位出生在安徽的艺术家。当青岛有关部门向全国招标广场雕塑时,他一举中标。整座雕塑高30米,直径27米,重达650吨,采用螺旋向上的钢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风”之造型,充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后来,他回忆创作灵感时说:“小时候在家乡看到一阵小旋风起来,总要追上去踩,一踩风就卷出去了。联想到‘还我青岛,反对列强’,脑海中就出现特别大的一只脚,投身进去踩一下,变成席卷全国的风。我跟朋友说,这个作品非我莫属。童年潜意识对造型的认识,变成了我特别可贵的财富。种子真的很重要。我要把当年自然的风,踩着童年的感悟,用到创作中,固化下来,变成精神的风……”

  不过,许多游人还是喜欢把它看成一簇高擎的火炬:白天映入视野的是火红色的外表涂层,晚上灯光一照更是通体红透,尽染海天。如果乘坐直升机从空中看,“五月的风”则像一只高速飞旋的陀螺。尤其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在空旷无人的广场上,它骄傲地挺胸昂首,仰天长啸,一刻不停、永无止歇地旋转、旋转,如同安徒生童话中穿上“红舞鞋”的舞者。

  雕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卷。钢铁的曲线、历史的风云、城与海的临界点,这些细节决定了“五月的风”呈现着进取的姿态,高扬着时代的强音,传递着民族的精神。它不仅仅有艺术的美,更激荡着摧枯拉朽、改地换天的力量。

  如今,作为一名生活在青岛的文化工作者,我时常到五四广场去散步、去瞻仰,永远怀念那些为了今天的美好时光而奋起呐喊、团结拼搏,甚至献出年轻生命的人们。我想,这座伫立在城市东部新区硕大的红旋风,就是新世纪的青岛人、山东人、中国人,向那些为了领土完整、民富国强的前辈们致敬的作品!它凝聚着先驱者的热血和精神,昭示着新中国、新时代青年前进的方向。

  (作者系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人在草木中
与天对话——探访“国之巅”(我与新中国征文①)
“五月的风”
在民勤装一鞋窝沙
责编:张鹏禹 邮箱:bnuzhangpeng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