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望海楼)

■ 胡继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5日   第 01 版)

  今天,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5月1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欢迎出席大会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宴会上发表致辞说,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

  这是一次文明交流的国际盛会,中国希望借此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成果,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对大会响应热烈。47个亚洲国家、近50个域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嘉宾出席大会,会议的成果可期。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诞生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史更是如此。

  最近的一个故事,堪称中国与其他文明交往的佳话。一个多月前的3月24日,蔚蓝的地中海帆影点点、风光旖旎。在法国海滨之城尼斯,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送到了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论语》这部200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的儒家经典,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讲究一个“和”字——“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秘诀”之一。

  中华文明的这一特性,表现在与其他文明的相处之道上,便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既要尊重和发展自己的文明,也要尊重和欣赏其他文明,不同的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交融、互鉴,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这种“和”的理念,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国际局势纷纭复杂,但是保持和平发展的大势,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期盼。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了解、理解和互信,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中国是坚定的行动派。最好的例证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最好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短短不到6年时间,就有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从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个中原因,除了“一带一路”提供了沿线许多国家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创造出空前的合作机会、开拓出最大规模最有潜力的市场,还包括中国从一开始就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感召力和真诚履行承诺的执行力。

  然而,令国际社会担忧的是,与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势相悖,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政界学界人士刻意渲染“冲突论”,鼓吹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是“文明冲突”“文明碰撞”。这种唯我独尊的论调,明目张胆地制造文明对立,是赤裸裸的霸凌主义。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早在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就已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并以博大的胸怀深刻阐述“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同住地球村,虽分属不同文明,但“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秉持“和”的理念,坚定捍卫文明多样性,世界就会更靠近“和”的境界: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相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书写人类文明交往史的新篇章,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亚洲文明之花绚烂绽放世界舞台
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望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