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演讲 以此攻克语言关
语言表达能力,是林雯汐开启海外生活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尤其是口语表达更曾难住了她。林雯汐到美国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件小事,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在机场的商店,我向服务生点了一支Cone(冰激凌甜筒);不料,她转身竟拿了一杯Coke(可乐)递给我”。
生活中受到的影响还不算什么,学业中面临的理解和交流困难让她备感压力。高中历史课本厚达上千页,生物课本也有800多页……林雯汐每次一捧起书本,面对密密麻麻的英文,还没阅读就已经头晕脑胀了。
于是,林雯汐决定参加学校演讲辩论队,以便尽快提升自己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她当时所在高中的演讲辩论队实力很强,在全美高中名列前茅。因为训练带来的压力太大,许多美国当地学生都有些畏惧。但林雯汐不怕。“第一年,在演讲辩论队中,我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打酱油专业户’。说实话,当时从队友嘴里冒出来的一些俚语、事例,我都不能完全听懂。”她描述道:“每当我兴致勃勃地完成演讲,等待我的结局一般就是首轮就被刷掉了。”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林雯汐心中有过沮丧和犹豫,但却从未想过半途退出。她坚持每天练习,每次演讲前都先向老师虚心请教;每次被淘汰后,就在现场继续观摩其他选手的演讲。空余时间,她会听一些经典演讲范例。见到好友,她便请大家帮忙听听自己的演讲,并请求给出指导意见。“稿子肯定要经常改、反复改,经常写稿写到凌晨3点。为了赶上进度,我要清晨6点起床背诵演讲内容。”她说。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林雯汐的英文口语、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第二年的演讲比赛中,她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学舞蹈 兼顾课业与个人爱好
林雯汐还是一个酷爱舞蹈表演的姑娘。她从小学习中国民族舞和古典舞,参加过许多比赛,还担任过独舞或领舞。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后,她加入了舞蹈社团“舞韵社”,与同样喜爱舞蹈的同学一起交流切磋,也时常参与学校各种舞种的舞蹈活动。再加上演讲辩论队的活动,日子过得忙极了。“在这里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除了课程学习,还去听各种讲座,还要参加舞蹈社团和演讲辩论队的活动,有时候真希望时钟能够走得慢一点。”
紧张的生活也有好处,让她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林雯汐把每一天的任务、行程都记录下来,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我有日程表、周程表、月程表、年度计划等等。”她说,“我把目标拆分成不同的部分,这让我更轻松、循序渐进地完成。”
如何看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课余活动与课业学习的关系?林雯汐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有时学舞蹈、做主持人、参加演讲还有助于她完成课业。“我有一门传媒课程,要求每周做一次视频采访报道。这项作业要求从构思到撰稿、从采访到剪辑,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具体内容。于是,我时常将自己参加的主持、演讲活动作为素材。”她说。两者的融合既是对参加各种活动的一种回顾总结,同时有助于课业。
林雯汐特别提到了准备文化节晚会的经历:她要在晚会上表演古典水袖独舞。当时临近期中考试,所以在表演前一周,她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复习;只有到了深夜11点后,才能去排练舞蹈。一练就练到凌晨两三点。“这次表演经历给我的感受十分深刻。我表演的舞蹈是这次晚会上唯一的中国舞蹈节目。那天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前来祝贺我舞蹈表演成功,还有很多人向我询问关于中国古典舞蹈的知识。”
做主持人 追寻文艺梦想
谈及未来的打算,林雯汐表示她期待成为一名双语节目主持人,或者去做文艺活动策划,因为这可以让自己在追求文艺梦的同时,将美好的中华艺术分享给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本科毕业后,林雯汐曾在洛杉矶做过一段时间的传媒主持人。这些策划、主持活动的经历,让她感受到那一次活动、一场晚会,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化交流。
林雯汐在校期间,还参与创建了国际社团,目的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美国本土学生交流学习。她每周都参与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学习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知识问答比赛、制作各自国家的美食等。她也曾在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馆组织过唐诗鉴赏活动——教当地的小朋友学唐诗。“当时很多参加活动的华裔小朋友家长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形式,让华裔小朋友身在海外也能了解、感受中华文化。”她说。
林雯汐在海外担任主持人的经历,让她颇有心得。因为做主持人需要考虑观众的不同文化背景。“有一次我主持新春晚会。在舞狮表演的‘采青’环节,演员有一个小失误,不小心把生菜撒到了前两排观众席上。那其中的美国观众看到生菜很诧异呀,于是我临场加了解释:在中文里,‘生菜’与‘生财’谐音,代表祝福,祝福观众们在新的一年吉祥好运又‘生财’。”她说。机智的应对,化解了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疑惑,赢得了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