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

今天,我们向英雄致敬

本报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4月08日   第 05 版)

  4月2日,湖南省浏阳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操场内,89岁的老战士王纪维正在给里仁学校学生们讲述他的革命经历。
  彭红霞摄(人民视觉)

  4月2日,北京中学生与空军官兵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祭奠航空英烈。
  周 良摄(新华社发)

  “遗物认亲、网上寻亲”活动展示的部分烈士遗物
  更多烈士遗物信息见退役军人事务部“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网上平台。
  网址:http://2019qm.mva.gov.cn
  (图片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提供)

  4月4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格外庄严肃穆。第六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在绵长低回的音乐声中,礼兵们抬着盛放烈士遗骸的棺椁走进地宫。参加仪式的人们手拿鲜花,轻轻地放在纪念广场四周的英名墙下,表达对烈士的思念与敬意。

  今年清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后的首个清明节。值得欣慰的是,很多英烈实现了多年未了的心愿:就是他们的亲人来到灵前,实现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叙。不久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整理前五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时,发现了数十枚文字图案清晰的印章,从而在网上发起遗物认亲、网上寻亲活动。活动得到社会积极响应,多名烈士亲属被找到。

  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体表达对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时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没有英烈前赴后继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相关专家表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清明文化活动要注重挖掘、展示清明节所传承积累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蕴涵其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叙

  “周少武烈士的亲属找到了”“许玉忠烈士的亲属找到了”……好消息不断传来,让密切关注遗物认亲、网上寻亲活动的人们欣喜不已。

  这项活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人民日报新媒体等联合发起。此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整理第一至第五批共589位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的上千件遗物过程中,发现了数十枚印章,其中24枚印章上的文字图案清晰可辨,这为有关部门寻找烈士亲人提供了线索。

  许玉忠烈士,河北省青县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副班长。其遗骸在2016年第三批自韩国迁回,遗物中有一枚刻着“许玉忠印”四字的印章、一个圆镜、一枚纽扣。

  消息发出后,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很快传来好消息:许玉忠烈士的亲属找到了,还找到一份立功报喜证书。今年64岁的许同海说,许玉忠是他的三大伯。1948年,许玉忠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家里还曾收到过许玉忠的三等功证书,但证书上的名字是“许玉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家人得知许玉忠已牺牲,并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但许玉忠安葬在哪里,家人并不知情。如今,依靠这枚印章,许玉忠的亲属终于得以来到灵前祭奠。

  一枚枚印章,像一封封家书,将烈士和亲属的情感重新连接。这个清明节,很多家属来到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个众多烈士安眠的地方祭奠,实现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叙。

  清明时节,中国人沉浸在怀念先人、崇敬先贤、致敬先烈的氛围中。很多烈士纪念馆通过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将祭奠先人和致敬先烈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4月5日,上海很多家庭参加了一项名为“人民没有忘记”的祭扫活动。龙华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提前一周多就向社会公开招募清明节要扫墓的家庭、团组,希望他们在为家人扫墓的路上,也能顺路看望、祭扫散布在上海各处的英烈纪念设施。这些家庭会获赠统一的衣服、资料包、车贴、花环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让社会感到人们对英雄的记忆没有式微。”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主任、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对记者说。

  清明节前后,龙华烈士陵园还推出了祭扫仪式、千人“快闪”行为艺术、草地诗歌会、英烈诗钞诵读、“发现英雄”野外拓展等活动。薛峰说:“我们将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放到他们个人破碎的家的视角上,如何挽救危亡的国;今天正在复兴的国,如何护佑个人的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人们思考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弘扬家国情怀,唤起公众对先烈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中华民族强调家国一体,崇尚国家事大、家庭事小,主张舍弃小我、尽忠报国。这种家国情怀,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在今天依然是适用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亭友对记者表示,在清明节这样特殊的时节,我们不仅要纪念革命先烈,而且还要传承先烈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情怀,并一代代传下去。

  有效递送真实历史

  祭英烈、怀先人,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随着去年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祭奠英烈更受各方重视。有数据统计,近些年来,每年参加祭扫和瞻仰烈士纪念设施的各界群众达1.5亿人次。

  “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英雄文化传承史。”国防大学科研部原研究员郭高民对记者表示,英雄烈士指那些爱国为民舍生忘死,为民族生存、国家振兴做出超凡贡献的人。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引领、精神灯塔和力量源泉。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此日益重视,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现象。

  郭高民说,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需要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这就像打仗临近把胜利旗帜插上主峰一样,将士没有英烈那股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是不行的。”

  随着时间流逝,如何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历史,从而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英雄文化,特别是蕴涵其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英烈精神和他们献身的伟大意义,不应该被时间冲淡。这些英雄为了大众幸福而牺牲,本身就有强大的精神传播力。”薛峰表示。

  据介绍,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次、第二次大革命时期著名英烈人物的集中纪念地。彭湃、瞿秋白、赵世炎等千余名英烈安葬于此。陵园内的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着256位英烈,其中近百位受过系统教育,生活条件优良,但大多数在监狱中受过敌人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生命。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在于对幸福的执著追求。他们为了同胞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眼前的幸福。这就是割舍的力量。”薛峰说,纪念馆通过提供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展示先烈事迹、遗物、场景,同时经常组织讲座、沙龙等,把真实历史向公众进行生动有效递送。“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述,人们是不太容易理解,并产生信任的。”

  大力培育英雄文化

  如果说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误解尚情有可原,那么一些人主观恶意地调侃、质疑,甚至诋毁和污蔑革命先烈和革命历史,就很值得警惕了。

  “这股调侃、恶搞英烈的思潮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会产生消极影响。很多青年人容易在追求批判传统、追求个性过程中,丧失崇高理想,失去社会责任感。”汪亭友说。

  汪亭友表示,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要运用法律武器,对侮辱、否定英烈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其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雄、维护先烈声誉的良好风气;再次,在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史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

  可喜的是,自英雄烈士保护法去年5月1日实施以来,保护英雄烈士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江苏、山东、湖南、四川、宁夏等多地检察机关针对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问题,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

  当然,纪念英烈、传承精神,绝不仅仅只是清明节这一天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加大力度、创新形式。

  郭高民呼吁,可以在清明节前设立一个英雄节,把人们的家国情怀更好地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一个寻根问祖、追思英烈的氛围,整体拉动中华英雄文化的弘扬发展。他建议,吸引社会力量兴建英雄博物馆、纪念馆、英雄体验基地等,运用虚拟现实、融媒体等技术,让人们亲身体验到舍身炸碉堡、以身堵枪眼等英雄壮举的过程,让英烈事迹“立体”起来。

  “培育英雄文化,还应注重远古英雄、古代英雄、近现代英雄的内在联系,以体现英雄文化的历史厚度和一脉相承。这样能够避免顾此失彼、重近轻远等人为‘断层’现象。”郭高民说。

今天,我们向英雄致敬
和平年代也有英雄
责编:彭训文 邮箱:wanfenglin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