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

走进纪念馆

追忆留法勤工俭学史

赵兴林 杜艾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4月01日   第 12 版)

  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河北保定金台驿街86号,一座仿古建筑门楼及围墙被绿色装扮得生机盎然。这就是为纪念中国近代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而建立的纪念场馆。这个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纪念馆,展示着那个时代一大批有志青年出洋留学、大胆探索中国振兴之路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3年2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保定育德中学旧址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整体建筑风格为清末民初时期砖木结构四合院。这个展览也成为全国唯一一部系统全面介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末的展览。

  资料显示,自1919年3月第一批学生在上海登船赴法开始,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赴法勤工俭学热潮。这要归功于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力行者李石曾先生。李石曾祖籍河北高阳县。1902年8月,他以随员名义随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起初他想学军事,因身体原因便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专攻大豆研究。1909年,李石曾先生在巴黎西郊创办了“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又从自己的家乡高阳招募40名工人。为提高这些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他在工厂开办了一个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便学习中文、法文及相关科学知识。豆腐厂工人的业余求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超出了李石曾的初衷。于是,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宗旨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就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7年在保定率先开办留法预备班开始。预备班以“培养专门技艺,实行制造之人才”为宗旨,招收中学毕业和相当学历、身体健康者,修业一年,以法文和铁工为主科,以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为副科。预备班的法文教员由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工人李广安担任,机械教员由育德中学已毕业的学生、香港大学毕业生刘仙洲担任。当时,刘仙洲已应聘到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月薪150元。王国光要他来母校任教,月薪仅50元,刘仙洲仍慨然应允,且数年不曾离职。

  从1917年8月到1921年,保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先后招生4班,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115人。从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全国各地去往法国的中国勤工俭学生计2000余人。他们带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良好愿望来到法国后,有的入校,有的进厂。就读的学校达30多所,做工的工厂六七十处,遍及55万平方公里的法兰西大地。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法国,不仅增进了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更令他们感受到法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加深了对救国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蒙顶山:茶与诗的交响曲(行天下)
追忆留法勤工俭学史
“数字”游丽江
四川阆中发展围棋名人赛事游
江西玉山:赛事为媒 推动体育+旅游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