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

德国华商陈云斌:

中国就是我的“根”(商界传奇)

贾平凡 胡智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8日   第 08 版)

  图为陈云斌(右三)在一场音乐会后与表演者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

  并非所有人的人生都有幸按部就班。当面对未知的命运时,我们应报以怎样的心态呢?大多数人在被卷入生活的洪流之时,往往没有太多时间细细思量。而勤劳的双手和勇敢的心是他们搏击生活最好的武器。

  1992年,16岁的陈云斌开启了在异国他乡奔波忙碌的人生旅程。从洗碗打杂晋升为餐厅大厨;从开办餐厅拓展到外贸生意;从底层华侨成长为一方侨领,在他乡音浓郁的娓娓道来中,一个在德国爱拼敢闯的闽商的人生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侠义、果敢、有担当、肯吃苦、热心肠……采访中,陈云斌无惧无畏的坦荡磊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远渡重洋 艰难起步

  陈云斌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末,父母投资捕鱼行业失败欠下巨额债务,年少的陈云斌主动承担起偿还家庭债务的重任。继承了先辈扬帆出海闯荡南洋的豪情,他决定独自前往德国,为家庭排忧解难。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在国外生存。我相信,只要努力勤奋肯吃苦,就一定能在当地立足,更能比别人做得好。”异国他乡,陈云斌毫不畏惧。

  1992年末,初三刚毕业的陈云斌从家乡福建省福州市出发,大巴转火车,火车换飞机,先后辗转深圳和香港,经过20多天的跋涉,最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抵达德国科隆。来不及喘口气,他马上为自己在异国的生存奔忙起来。

  “作为发达国家,德国的各行各业早已十分成熟。初来乍到,我们只能从事自己熟悉的餐饮行业。”陈云斌回忆,“我从当地的电话簿上找来科隆所有亚洲餐厅的电话,挨家挨户打过去,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中餐厨师。”

  终于,陈云斌应聘到一家越南餐馆。“那个老板听我的声音又轻又细,以为我是女生,就让我做跑堂和打杂,但我希望当大厨。”陈云斌清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于是,他从打杂和跑堂做起,边帮忙,边学厨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洗碗工、打杂工、二厨……到达德国两年后,陈云斌逐渐接触餐厅管理的核心业务,摆脱了在餐厅内外奔前跑后的工作状态。历经一周的试工,他应聘成为一家韩国自助餐厅的大厨。“当时我又瘦又小,没人相信我能做好大厨这份工作。为了赢得老板的信任,我必须一点一滴做给他们看。”最终,倔强的他用勤奋和实力赢得肯定。

  大厨的岗位为陈云斌带来了每个月超过3000马克的收入,也帮他兑现了自己离家时的诺言。到达德国6年后,他不仅为父母还清债务,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如今,他已不太想提及初到德国时的辛苦。“那时生活很简单,每天只想着工作,补贴家用,最开心的事就是汇钱给妈妈,再打个电话报平安。”提及那段时光,他的脸上又浮起单纯的笑容。

  稳扎稳打 敢想敢干

  1998年,陈云斌在科隆城外的小山坡上开了第一家自己的餐厅。这个有80多个座位的餐厅,是他当时全部的生活希望。从菜单设计、餐具摆放,到食材选择、后厨管理,他都亲自严格把关。“餐厅虽在市郊,也不大,但盈利还可以。”陈云斌用心经营着。

  首家餐厅营业逐步稳定,但陈云斌并不满足于此。2003年,第二家餐厅顺利开张;2011年,拥有400多座位的大型自助餐厅开门营业。

  经营餐厅的同时,陈云斌也不断琢磨商机。2009年,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开业,为他带来了超过1万欧元的月均利润;2014年,他又开办了出口德国商品的公司。

  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为他的事业打开新天地。“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有了‘走出来’的机会,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脉。”在德国打拼多年,熟悉两国的法律制度和两国民众的文化心理,拥有两国的人脉资源和交流经验,陈云斌成为天然的沟通“桥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陈云斌的事业迎来新机遇。为了更好地推介中国国内资源,也为了将更多优质的德国产业带回中国,他在2016年初成立了德中文化教育经济促进会,并在德国杜伊斯堡、北京、厦门和遵义四地设立办事处。

  在陈云斌的努力下,一系列中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2016年,他组织德国政府、企业、专家、律所走进福建省的福州、厦门、龙岩等地,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走进德国”高新技术交流会及推介会。2017年9月,他组织欧洲6国17个企业到贵州省遵义市参加第三届遵商联盟大会,并投资考察、项目对接。2018年12月,在他的积极牵线下,成都大邑县的智慧机械设备产业园成功引进意大利达涅利冶金电子炉设备。

  “万事开头难。现在德中文化教育经济促进会的整体布局已经成型,未来会有更多具体的项目落地实施。”陈云斌相信,只要用心发现,勇于行动,海外华侨华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爱国爱乡 情深义重

  德国福建商会会长、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名誉领保联络员……翻开陈云斌的简历,侨团工作占据不小篇幅。聊起侨团工作,陈云斌谈兴甚健。在他的讲述中,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故事如在眼前,其为人之诚朴热忱也令人感动。

  2002年,陈云斌开始在德国福建同乡会理事会做侨团工作,2012年任会长一职。“我的手机一直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为了真正帮助乡亲,他从自己做起,将同乡会工作落到实处,“所有乡亲如果有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谁对我的工作不满,也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

  侨团的工作很琐碎,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但陈云斌做到了今天,无怨无悔。小到帮助刚抵达德国的同乡租房找工作,大到接待到访的政府部门以及帮助在德遭遇法律纠纷、重病、死亡的海外侨胞,陈云斌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有的乡亲在异国他乡漂泊一辈子,不幸得了重病。我会通过当地领事部门联系国内,审核他们的身份,协助他们回国,在亲人的怀里离去。如果在国外离世,我会协助把他们的骨灰送回国内。”陈云斌动情地说,落叶归根是每一个中国人世代不变的情愫,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感受更深。

  陈云斌总是忙个不停。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云斌带着募集的10万元钱,回国向受灾群众捐赠。去年,在他的推动下,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厦门)联络总部设立,海外华侨华人在福建厦门有了一个“家”。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华侨华人为祖(籍)国的发展备感自豪。”陈云斌坦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侨华人更自信了,向住在国宣传祖(籍)国的积极性更高了。

  “中国就是我的‘根’,一有机会我就在欧洲大力推介中国文化。”2008年,陈云斌与福建省外事部门合作,向汉堡海事博物馆捐赠郑和宝船模型。“郑和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胆量。希望通过郑和宝船模型的展出,让外国人对中国多一点了解。”陈云斌真诚地说。

中国就是我的“根”(商界传奇)
商机商讯
华商谈经商之道(商论语丝)
时尚语言诠释中国文化
责编:贾平凡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