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记者“忘我”境界
本报记者 徐 蕾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长安街上,一个女记者在狂风中保持一个站姿,不停拨打、接听电话,发送微信……任狂风肆虐,女记者巍然不动,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这个女记者就是我。当发完最后一个语音微信时,看看手机,才发现自己保持这样的状态40多分钟了。就在之前,我同时接收到了《海客两会视点》三个待采访嘉宾的最新联系情况,有临时换场地的,有要走程序发函的,有沟通采访提纲的……要同时回复三方,并迅速根据不同情况即刻安排后方调整、对接。我的大脑在迅速飞转,手指在飞快配合,生怕一点儿差池就会让思路停顿,错发微信或者漏掉某个细节,那就真要上演“风中凌乱”了。时间紧,要求高,从采访嘉宾的联系到拍摄到报网互动,再到版面安排等方方面面,海外版和海外网的领导和同事们都特别给力。
没有不变的“套路”
本报记者 刘少华
这是我连续第四年在一线报道两会。按理说,该经历的“套路”都经历过了,谁想到每年两会对记者来说都有新的考验。
融媒体时代不折不扣的到来了,没有一个记者可以置身事外。今年,人民日报上会记者人手一个“小圆饼”——科大讯飞听见M1。这是录音笔,两三分钟内能将音频转化成文字的智能设备,大大节省了整理文字的繁琐时间。3月5日,人民大会堂里,能看到各大媒体记者的装备都有所升级,甚至有人像“八爪鱼”,一个肩扛设备上八九台摄制、拍照机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们,手机里都下载了“海客视频”,编辑记者群里,出现最多的不再是文字新闻,而是一段又一段短视频……于我而言,最习惯、最喜欢文字,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变化是永不止息,两会像一个年年准时到来的考场,不断提出新的命题。
感受“务实”的力量
本报记者 刘 峣
今年的两会采访中,“务实”是我最深切的感受。务实是不避困难、不忘初心。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吉克石乌代表说,虽然完成了脱贫任务,她还是惦记着为孩子们改善幼教环境;来自药企的丁列明代表说,尽管抗癌药价格降下来了,但国产创新药还得更自强些。
务实是低调做事、成就大业。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万卫星代表说,中国的火星探测不比时间,比的是探索发现和科研突破;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得主杨扬委员说,希望从服务运动员的细节做起,为世界呈现精彩的北京冬奥会。通过融媒的传播,两会以更立体和更丰富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我也通过文字、短视频等方式,成为这一盛会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需要更多人务实担当。
收获“彩蛋”真幸运
本报记者 张 盼
在全国两会报道收官之际,我非常幸运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有同事说,这有点像《海客两会视点》节目的“彩蛋”。幸运得来不易,多亏我所在的港澳台部专业部门的支持。
这是我第一次坐上主播台,采访对象还是梁振英先生。前辈告诉过我,采访拼内力,现场靠真诚。好在准备充分,梁振英先生的讲述更是干货十足,理性和感性兼具,能充分激发人的思考,让话题有纵深和拓展。之前虽准备了简单的采访提纲,但更多时间是即兴发挥。梁振英先生侃侃而谈,能稳稳地接住任何问题,既有着眼宏观大局的讲述,又有人情味和烟火气十足的分享。听他讲全国政协工作、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立意高远又生动可触,让人收获颇丰。
争夺短视频“蓝海”
本报记者 张一琪
今年的两会,可以说是短视频的“天下”。各家媒体都在争夺短视频这片新“蓝海”。我也凑了凑热闹,用手机录制短视频,即时上传“海客”!
为此,我还准备了一个云台,用云台录短视频。我的云台第一次亮相是在湖南团开放日,当我拿着云台四处拍摄视频时,引起了很多关注。湖南团中的一位人大代表询问我这是什么?并问我从哪里可以买到。很多现场记者都拿手机拍我,我有点儿成为焦点。而利用云台,我可以全方位录制,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云台成了我的延长“手臂”。在录的过程中,我也感到视频作品万万不能缺乏主题和创意。这也说明,融媒体时代,技术掌握了之后,更加需要创意,好的创意才能传播得更好。
第一次“客串”主持
本报记者 叶晓楠
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是连续第17次上两会了,我的体会是,两会的融媒体之路越走越宽。我最初上会,都是拿个采访本,走哪记到哪,写稿子还要回报社写。现在,随着融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资讯都可以以秒达的速度“飞回”后方。
作为从来没有录过视频的新手,刚开始的确有些不适应,但是稍微调整准备之后,当我对着镜头说出“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的网友大家好”这句话时,我的心忽然静了下来,心中升起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那一刻,我感到,我不仅是在对着镜头说话,更是在对着千千万万的观众说话,他们和我在一起。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舞台有多大,或许,只有自己努力去尝试,努力去挑战才会知道。
“轻骑兵”节奏真快
本报记者 申孟哲
今年两会,侠客岛微信公号再一次展现融媒体的创新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两会特刊,每天有“侠客岛·两会观察”固定板块;联合人民视频《解决了吗?》节目,请岛叔出镜,跟观众聊民生;策划了6期“中国经济大家谈”视频栏目,采访一线企业家代表委员,就中国经济、民营企业、制造业转型、核心技术等话题提出见解。
两会是一场硬仗。作为海外版记者,我要给夜班要闻、特刊供稿;作为侠客岛内容负责人,还要负责出镜、采访、后期脚本等工作。我的工作节奏经常是前脚刚从大会堂听会出来,后脚就要跑到驻地,与等在那里的视频拍摄同事开始一位企业家专访,之后不停顿地录音转文字、修脚本、做视频。但这也是融媒体人的常态——工作节奏快了,内容质量不能落下;捕捉重大新闻之外,也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多挖掘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
“抢提问”增点击量
本报记者 邱海峰
在3月6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我在现场围绕吸引外资这一话题进行了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对此作出了回答。“我国继续成为跨国投资的热土”、“今年出五招促进吸引外资”成为这一“问与答”的热词。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快进行了多渠道的融合传播,累计10余万的微信阅读和视频点击量,实现了高效传播。
抢抓提问机会的同时,我积极参与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会场内,记者们忙着架起“长枪短炮”、进行现场直播和采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进入会场、记者会问答过程等场景,均通过我的镜头呈现在了观众眼前。简短、快捷、高效,是我参与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切身感受。
“人笔合一”新实践
本报记者 刘发为
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我便感受到浓浓的媒体融合的氛围。跟以往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记者除了坚守文字报道的阵地之外,也纷纷拿起手中的“黑科技”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两会。
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下,我也试着加入了媒体融合的实践之中,采访委员时,桌上放着录音笔,记录采访对象所言,右手拿着钢笔,摘录对话中的精彩部分,左手拿着手机,随时准备录一段饶有趣味的小视频。虽然最开始也会手忙脚乱,也会筋疲力尽,但是却打开了新闻报道的另一种可能。媒体融合之下,记者手中的“笔”可以是摄像机,也可以是手机,它是记者可以用来全方位采写新闻的工具的总称。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该让这支“笔”与记者“人笔合一”。
这样成为“融媒人”
本报记者 贾平凡
3月2日,北京春寒料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就要开幕了。内心超级紧张,因为今天一天要和5位即将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海外侨胞面对面访谈,和往常不同,这次的访谈将被录制成视频。这意味着:我要当出镜记者!
我到一楼演播厅,看到视频部的同事,已经把机位都摆好了。访谈一个接着一个地完成,刚开始对镜头的陌生感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紧张和局促的状态在镜头面前暴露无遗。慢慢地,在同事的不断鼓励和指导下,我慢慢放下紧张,尝试像朋友一样和镜头“对话”,感觉轻松自如了不少,镜头也诚实记录下了我“故作轻松”的微笑。不管怎样,我完成了从“纸媒人”向“融媒人”转变的初次“试水”。两会是中国年度政治盛会,作为记者,我很珍惜可以见证和参与其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