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载:“楚有五溪舞满雄酉辰也……惟舞溪最之源出镇远府由玉屏县东入楚界经沅州域西下盈口竹寨是为舞水唐曰沅溪……”芷江便处在这条舞溪(后称“舞水河”)的中下游,是一座著名的湘西山水边城。
芷江之美,美在山水。
舞水、杨溪是芷江的母子河。百里杨溪于芷江岩桥镇的小河口,投入八百里舞水的怀抱。在杨溪入舞水的河口,屹立前后三蔸阅尽人间沧桑的重阳木,据说均是千年的古木。因其如云似雾,故称为“云树”。“杨溪云树”为沅州外八景之一。
芷江城北10公里外的明山,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楚地能收录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数不多的几座名山之一。据载,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曾诏封明山神为“顺应侯”。清人李春登曾作《明山叠翠》一诗赞咏它:“笙啸高楼翠霭横,望中仙掌对峥嵘。展之黛色疑飞动,隐隐藏勿属画成。”
从古至今,芷江侗族人就秉承“地不平我身平”的处世思想,这一哲学尤其体现在依地形而建的吊脚楼上。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芷江素有“南方古井之乡”之称。据1940年县府统计,芷江城内有300多口吊井、露天四方井,可谓星罗棋布。历次战争,城中百姓遭围困,井都发挥了“救民之作用”。
芷江之美,美在岁月。
早在宋、元时期,芷江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经商创业,福建、江西等地客商还在这里建立了会馆。现存内地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就是由福建同乡会出资修建的。精美的浮雕令人不禁惊叹先人工艺的精妙绝伦。
相传400多年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龙津风雨桥,桥形雄壮,人称“天下侗乡第一桥”。它横跨舞水之上,连接古城西东,是湘黔古道的重要津渡,以“若晴虹将饮,似游龙浮水”,成沅州八景之一,曰“龙津春浪”。
芷江河东有一条巷子,名字极具诗意,名叫“伞巷”,据说曾是明清富人的街区。伞巷两旁都是封闭式的低矮围墙和风火墙,斑驳的墙体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秋雨水的冲刷。继续前行,凹处即是“世第”之大门,大门上镶嵌着小飞檐。有的大门紧锁着,有的“八”字大开着。你可以跨过门坎走进去,里面的主人们会“笑问客人何处来”,又是招呼着安坐,又是畅述着古屋的故事。
芷江河西有一条古街叫黄甲街,修建于明清时代。街深800多米,宽5米,都由青石岩板铺成。芷江,古称沅州,自实行科举考试后的500多年中,没有一人考中过进士。直到1124年,黄甲街同榜进士一下中了5人,可谓是“一鸣惊人”。于是,沅州人便用“黄甲”二字命名了这条街道,以示永久纪念。如今的黄甲街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是通往云贵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商贾游侠云集,宝庆会馆、许家祠堂、绸缎布市、纺织染坊等皆齐集在此。
走马芷江城,在它的历史和山水中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