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04日 星期一

达里湖冬捕

陈秀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4日   第 12 版)

  赶到达里湖时,持续半个月的“冬捕”还剩最后一天。达里湖又叫“达里诺尔”,汉语意为“像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达里湖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内陆湖之一,被称为“百鸟乐园”,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湖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泊,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达里湖西北面是元朝最后一个都城应昌路的遗址,湖南岸为曼陀山庄,上有水莹洞、元龙兴寺遗址。湖北岸有平顶山,山崖侧留有先民岩画,别具远古传奇色彩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放眼望去,空旷的草原上,突兀地冒出一片浩渺无边的水面,让人弄不清达里湖的源头在哪里。更为神奇的是,作为一片碱性含量高的湖水,竟有许多鱼生长于其中。

  达里湖盛产鲫鱼和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清代《口北三厅志》载:“所产华子鱼,每年三、四月间,自大湖溯流而进,填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渡。”如今鱼塞河塘的景象虽然不见了,但华子鱼和鲫鱼的年产量仍达100多万斤,为赤峰市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有道是适者生存,达里湖的华子鱼和鲫鱼适应了碱水,与其他淡水鱼区别显著。达里湖的鱼到其他湖泊无法生活,而别的湖鱼在达里湖也注定活不下去。最奇妙的是达里湖鱼的孵育方式,每年春末夏初,大量的华子鱼和鲫鱼纷纷涌上河岸,它们要到岸边浅水处的草丛里产卵。鱼卵在草丛中孵化成小鱼,再洄游至达里湖,从而保证达里湖的鱼群生生不息。过去,附近的人们常常用水桶把处在产卵和洄游期的鱼捞回去,成立渔场后对产卵鱼和洄游鱼严格保护,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还间歇性燃放爆竹,惊走侵袭鱼的飞鸟。渔场还人工制作草把,插在水里让鱼儿安静孵卵。朴实的克什克腾人明白,只有保护好鱼的后代,才能保证达里湖的生命链。达里湖鲫鱼在我国北方同类鱼中生长速度最慢,鱼龄最长,所产商品鱼年龄均在5—10年。

  每年冬季、元月初左右,气温下降到零下20℃,湖面的冰层厚度达到50厘米,这里便要开始一年一度的冬季捕捞。达里湖冬捕一直沿用传统的捕鱼方式,在零下30℃左右的冰面上作业,世世代代延续至今。

  驱车来到一片蒙古包前,过去这些蒙古包就建在湖中央,厚厚的冰面承载了冬季渔民的生活。达里湖夏季是不捕捞的,唯有冬捕方显鱼的珍贵。

  选定捕鱼的日子,完成捕鱼前的一切准备和仪式,捕捞队队员就正式开始捕鱼了。在出网口和入网口凿开冰层,两口之间约1500米,然后在入网口两侧等距离依次开凿小冰洞,冰洞之间约20米,由两侧呈弧形通向出网口。随后,在入网口用两根长20多米的木杆牵着两张宽25米、长300多米的网扇沿冰洞向出网口穿行,网扇的尾部连接一个能容纳10万公斤鱼的大兜网,两根木杆到达出网口后捕捞便进入了拉网阶段。从下网、打眼、走杆、拉网、出鱼,达理湖冬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格式化的风景。艳阳高照,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两匹系着彩带的骏马拉起渔网,或许这些鱼在冰层下压抑得太久,一旦见到阳光就欢腾鱼跃,扑入镜头内的既有达里湖冬季得自然美景,又有捕捞工人们愉悦的笑脸。在达里湖,一般一网都能捕捞1万公斤以上,最多时,一网能捕6万公斤。2011年6月13日,“达里湖冬捕习俗”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冬捕现场归来,自然要品尝由鲫鱼和华子鱼组成的“全鱼宴”了。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冬季,能在白桦林中捕捉野趣,在巴彦查干草原与骆驼近距离接触,在达里湖观摩冬捕,这塞北的雪季倒也寒而不冷,令人胸中装满火热的激情。

老字号擦亮金招牌
达里湖冬捕
“醉”美芷江城
四川华蓥:红梅绽放喜春意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