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类题材散文创作中,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写的是爱与被爱,是母性的伟大坚韧与后辈的不孝之悔。说它是一种大散文写作,不只是体量大,重要的是,在林林总总的亲情散文中,它写得情感汪洋,笔力恣肆,思路奔放,故事曲折,一唱三叹,发人深思。避免了那种清浅低回,甜蜜的滥情,单向度雷同化的书写。散文是描写人的基本情感,表达公共情愫的自由文体,当下亲情散文或者母爱散文,缺少的就是思想张力和情感深度, 缺少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关照,《娘》的出现,对亲情散文和母爱写作,或许起了一个范本式的作用。
《娘》的主旨我以为有三点。
第一,深情地表达母爱,是一部对母亲、母爱的致敬篇。洋洋40万字,描写“娘”的70余年的人生艰辛,经历了4次坎坷婚姻,为了一大家人口,包括继子女的生活,含辛茹苦却坚韧大度,无论对儿子亲属,还是与邻里关系,体现了一个坚强母性的无私品格。娘身上的母爱之光,真实而浑厚,有着湘西苗族女性特有的品质,又是普通劳动者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娘的形象,是当代母亲的“共名”,所以,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这是一部献给天下母爱的致敬之作。
第二,是一部儿女忏悔录,也展示了为寻找娘,“我”的人性复归过程。母亲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儿子的生命是娘给予,儿子的成长也为娘牵挂。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人生多么复杂,有娘的日子是最幸福的。作者形容娘是一只“无脚鸟”,为了儿女,无私奉献,“飞了一辈子没有停歇,也不肯停歇”。然而,“我”却没有善待好娘,因为贫穷,因为生活琐事,多次伤娘的自尊心。但是,儿子的伤害却受到娘的宽囿,只是在娘过世之后,才有了相当的自责。他椎心泣血地反思,竭尽全力地找寻娘的老家和亲人。作者说,回忆娘,描写娘,是毫不留情地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良心的过程。写完之后,留给读者的是那份渗透着血泪的忏悔之情。
第三,描写了后辈人对长辈的孝道爱心,行孝要早,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疚,是一份孝心警示录。这一点很重要,也有现实意义。作品多次写到,当母亲健在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呵护、爱待,表达真正的孝心,不只是物质的,更多是精神上关爱,情感的交流。在习焉不察的母爱氛围中,在生活的平凡日常,最容易忽略的是那份平常而伟大的母爱。作者以他刻骨铭心的体验,吁请天下儿女,关心父辈,“善待娘亲”,真心懂得娘的爱心,明白母爱的真义。
彭学明是散文高手,他熟练地运用不同文学体裁触类旁通的效果,将这部大散文写得沉实而不沉郁,凝重而不滞重,故事启承转合,一气呵成。除了情感高昂饱满外,语言也讲究,细节多感人和引人入胜的叙述,举一反三的哲理思考,在激昂的情感抒发中,写出了行孝敬老的当下意义。亲情散文多写陈年琐事,自炫家门荣光,而《娘》是从自己解剖不孝之情,为逝去的母爱,为自己人性的复归,灵魂的安妥,寻找作为晚辈的责任。为母爱这普世性的情感和曾经被自己冷落了的孝心,作了一个文学的理性的梳理,所以感动和影响了不少读者,成为一时的文学话题。
书中还有许多斑斓风景和人文风情。比如,湘西土家人的风习,几十年社会变化之于闭塞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家族宗法与人情伦理的矛盾等等,都在书写中有生动地展现。写作的收放自如,前后照应,峰回路转,无疑增加了阅读效果。
也许,彭学明情感太过用力、昂扬、猛烈,写人写事,有的地方人物的性格有点过,事件生动不免有巧合之嫌。鲁迅说过,人在激情太浓时,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把诗美杀掉”。再是,从7万字到40万言的增补本,如何避免重复,也是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