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一扇博物馆的门,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洞天。目光拂过一件件保留着收藏者温度的展品,脑海中晕染出一幅文明流淌逶迤宛转的画面。每一个博物馆都孕藏着一串故事,等待有心人去细细翻阅。
“负十载猛志青春,开陶馆千难万难。乐未央闲观慢观,最钟爱泥团瓦团。”读到诗人、收藏家路东之散尽千金收藏瓦当封泥、开办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故事时,一股复杂而柔软的情绪在心头升起。这个有趣的灵魂已经远去,他的妻子努力把博物馆办下去,延续着他“追求永恒”的梦想。
同样坚守的还有王淑琴。她和老伴崔永平一边经营电话亭,一边卖冰棍,终于建起了皮影博物馆。如今老伴走了,王淑琴最大的心愿是皮影文化能传承下去,不被当代人遗忘。“可别让皮影落了灰。”
从古典家具、老爷车到皮影、古陶、匾额、中医药,北京民间私人兴办的博物馆品类丰富、各具特色,然而真正打响品牌、实现收支平衡的博物馆却很少。没有马未都这样的名人坐镇,也没有财力雄厚的企业作为支撑,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都面临内部管理不规范、持续运营困难等问题。
2017年7月,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这让许多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感到振奋。推动既有扶持政策落实落地,突出差别化支持,鼓励拓宽办馆筹资渠道……这些举措无疑给非国有博物馆带来了利好。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民间人士的参与。希望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能让这些文化守护者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