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法律法规
近年来,海外华侨尤其是新侨回国创业、投资者日益增多,他们对自身权益诉求更加多元。作为新侨集中地,上海积极回应新侨呼声诉求,用专门性法律支撑华侨权益保护,为他们在沪生活、投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据推算,常住上海的新侨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上海籍新侨合计约92万人。“针对侨情深刻变化,侨务部门分类施策,坚持完善依法护侨机制,提升为侨服务水平。”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力受访时说。自2016年12月1日施行以来,《上海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以下称《条例》)已成为在沪华侨权益保护的坚实后盾,有力激发了华侨回国服务的热情。
上海侨务、教育、人事、卫生、公安等部门,亦先后制定了30多项操作性很强的涉侨规范性文件,涉及困难补助、出境探亲、照顾生育、华文教育等多个方面。
身份证明难曾是基层调研中华侨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根据《条例》相关规定,如今在上海,华侨用中国护照办理教育、医疗、交通、投资等事项,基本没有障碍。
提供服务平台
“目前,关于华侨投资权益保护的反映总体呈减少趋势。”针对近年来涉侨经济纠纷案件多发频发问题,徐力表示,上海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华侨依法维护自己的投资权益,成立了上海市侨商会法律维权委员会,聘请法律顾问为侨企服务,组织“为侨商服务法律专家巡讲”,并创造条件帮助引导侨企转型升级。
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背景下,华侨华人被视为其中的重要力量。上海也全力支持侨胞侨企的创业发展权益,从简单的“引进来为我所用”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转变。
上海打造的“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已形成科技服务交易、综合服务、公共技术服务、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七大平台,提供全过程、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弥补政策短板
在徐力看来,《条例》中有若干关于鼓励华侨投资、创新创业、就业的条款,但总体上这些内容强调以“鼓励”为主,若要使法律真正落地,还需要制定配套政策对这些条款加以细化,增强操作性。
他同时注意到,近年来,沪上各有关部门从自身工作职能出发,分别出台了与华侨或境外人士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但这些政策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系统整合起来,不利于执行,也不利于华侨和海外人才知晓,更不利于政策之间的衔接。
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沈敏持同样看法。她认为,更好地保护华侨权益,需要打通涉侨部门信息共享渠道,依法完善护侨机制。
沈敏提出,新侨所学专业以高科技专业为主,符合上海创新创业新高地建设的导向;新侨专业人才在境外学习和工作期间,累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有助于带动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和服务。
沈敏说,要解决新侨在沪投资创业面临的环境建设相关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新侨资源,延伸海外新侨工作的服务半径。
徐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鼓励侨胞创新创业的规范性文件,重点解决政策覆盖面、创业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整套严谨有序的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华侨投资和创新创业环境。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