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2月04日 星期一

沙海苍山西夏情(行天下)

吉 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2月04日   第 12 版)

  沙坡头
  来自网络

  雪季贺兰山
  来自网络

  大漠与长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处在黄河河套的前端,是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沙坡头景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于一处,我们这些来自东南沿海的游客,对这一切感到新奇。雄奇的西北风光真真切切,举目皆是。

  眼前最多的是沙丘,有的是垄状的,有的是新月型的沙丘链。不过,这里仅是沙漠的边缘地带,继续往西北方向,将是4600公顷的大沙漠。游乐的项目不少,可以骑骆驼,可以攀到沙丘顶端去滑沙,还可以去黄河边坐羊皮筏子。

  不一会儿,在导游的带领下,我来到一个制高点——这里坐落着一尊铜像,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他的身后有一块高大的石头,石头上刻着诗人著名的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原来,我来到了灵光四射的宝地:在这里,王摩诘与蔽日黄沙、无垠荒凉举行了一场壮丽对话;在这里,侯骑激起的尘土,边关悠长的胡笳,触发了诗人澎湃的诗情。从此,“雁入胡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成为中国文化人对西北边塞永磨不灭的“意象”。

  开元二十五(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自凉州发兵,南入吐蕃二千里。后破吐蕃于青海之西,王维遂奉使出塞宣慰。诗人过凉州后,挥毫写下流传千古的《使至塞上》,咏塞上景色,赞边关将士之功。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里,边塞的壮阔与荒凉,充分呈现在读者眼前,其意境只可用心灵意会,不可用画笔描摹。

  我站在王维塑像旁举头四顾,努力寻找当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宝藏贺兰山

  第一次知道贺兰山的名字,是从岳飞的《满江红》中看到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眼前的贺兰山,是在一抹苍凉的原野上高高耸立的累累巨石。远远望去,只看到山脚下与平地连接处,生长着一些树木和簌簌衰草。原野是荒凉的,山也是光秃秃的。我看到了贺兰山的雄奇和苍凉,与在东南沿海看到的“巍巍青山”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景色使人联想到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春风不度玉门关”。贺兰山脉海拔2000至3000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的谷口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我们到达的是贺兰口。因为植被稀疏,走进山谷抬头远望,能一眼把陡峭高耸的山峰看个透。刚走几步,就发现了贺兰山岩羊。岩羊的形状与山羊颇为相似,以黑色毛发的居多。他们在险峻的山崖上行走,步履既轻又稳,身手敏捷。我们往深山去,竟遇到几只岩羊静悄悄地走在不远处。岩羊并不惧怕行人,可以想见,这里的人们肯定与岩羊相处和睦。与山羊、绵羊不同,岩羊走到哪里都是安静的,至少我没有听到任何一只岩羊发出叫声,这更让人对它们增添几分怜爱。岩羊喜食灌木枝叶和草本植物,贺兰山上植物不丰,而我看到的岩羊体格都很健壮。可能是岩羊在这里没有天敌,又受到人类的保护,心宽而后体胖。

  比岩羊更惊艳的是贺兰山岩画。在绵长的贺兰山腹地,有20多处遗存贺兰山岩画。据资料介绍,岩画总量有万幅以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在古代,贺兰山一带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先民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表现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反映了一些社会习俗。根据专家研究,贺兰山岩画产生的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我们从山谷里一路走来,一幅幅岩画,或上或下、或远或近,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岩画,有人面像,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构图的笔法,有的粗犷,有的简洁,有的古朴,生动形象。面对这些岩画,我不断地猜测,古人透过数千年的时光隧道,在向我们打着怎样的“哑语”,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诉求?

  在一个崖壁上,我看到一块磨刻的人面像,上面刻有头发,双耳处有挂饰。细看面部,寥寥数笔,既像眉毛、眼睛、鼻子,又像是一个跳舞的俑。有解释说,这是古人的酋长崇拜,也有说是太阳神崇拜。重要的是,画面的旁边磨刻着五个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的出现在公元1037年前后,这幅作品的完成,或许经历了数千年。现如今人们是可以翻译西夏文字的,这五个西夏字译成汉文是“能昌盛正法”。这是西夏人对古岩画的解读。西夏人真了不起,他们用文字的“红线”,把时光隧道深处的历史文化信息接通到了当今。

  研究者们说,岩画代表了“人类童年”。我感到,由于有西夏文字的存在,贺兰山岩画代表的不仅是人类童年,也反映了“人类少年”。

  近读元昊

  距今981年,即公元1038年,赵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建都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是以党项族人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在历史上存续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鼎盛时期,其面积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西夏政权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后人称西夏“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在宁夏,参观西夏博物馆、西夏帝陵,可以直观地解读西夏历史,近距离审视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元昊。

  在博物馆的大厅里,陈列了一尊元昊的半身塑像。史书记载,元昊“圆面高准,身五尺余”,塑像的面部就是根据“圆面高准”的特征塑造的,突出了他威武果敢的一面。

  元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少时就喜读兵书、法律,手不释卷,尤精佛学,性雄毅,多谋略,对事物有独到见解。他称帝以后,去除唐、宋的“赐姓”,自号嵬名氏。自称“兀卒”,也就是“可汗”的意思。紧接着,他实行了一系列建国的措施:建元,从公元1032年起,不再用宋朝年号纪年,自立年号“显道”;建都,以兴庆府为都城;立官制,采择宋制设置官职,建立起一个统治机构,同时也有了司法官,逐渐出现了法律;定兵制,更定礼乐,规定官民服饰;造文字,亲自主持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字,并推广应用。

  元昊建国称帝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他的文治武功。展厅里的说明文这样评价元昊:“他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千年历史沧桑,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已经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徘徊于元昊史迹陈列室,我的脑海里不禁又浮现了西夏历史的壮阔与雄奇。

沙海苍山西夏情(行天下)
欢乐春节 文明出游(旅游漫笔)
西安城墙新春灯会炫彩亮灯
剑门关上过大年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