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习近平引古典名句谈选人用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23日   第 05 版)

  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在其发表的51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求是》杂志发表的这篇署名文章,正是此次讲话。文章开篇就指出:“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

  讲话围绕如何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展开,大量引用了中国历朝历代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的典故。这些典故有何深意?论述了哪些观点?本报就此进行梳理解读。

  

  历朝历代

  重视吏治

  【原文】

  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比如,《墨子》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诸葛亮说“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司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龚自珍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

  【典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原句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得到人才。李世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唐朝进入国富民安的一段时期,形成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重视人才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育材造士,为国之本”出自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策问·进士》。意思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如果贤良人才多,国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贤良人才少,国家就治理得差。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多寡。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显学》,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选拔高层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避免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这强调的是没有经过实践历练的人,不足以成才。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出自诸葛亮所著《便宜十六策》,意思是专为某个人而设官职,就会引起混乱;根据职位而选择合适人才,就能实现善治。

  “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出自北宋司马光的《稽古录·卷十六》。司马光在人才选拔和管理方面提出了4条标准:要用人之长处,不求全责备;要仔细分辨,听其言、观其行;要量才适用,让人各得其所、发挥特长;对看准了的人才要大胆使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这里是指朝廷)能重新振作精神,不拘泥旧规,选拔更多人才。

  【解读】

  这段话一连引用了8个古典名句。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到北宋的政治家,再到清代文人,儒家、法家、墨家的论述都有所提及。在内容上,提到了选贤任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了要重视任用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提到了用人要公正,选拔的视野要宽广。这一整段引用,充分说明在中国历朝历代,无论哪个学派都十分重视吏治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而今,我们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德才兼备

  方堪重任

  【原文】

  古人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典出】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德行浅薄而地位尊贵,智慧不够而图谋很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能免于祸害。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缺一不可。

  【解读】

  要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要严把德才标准。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

  【原文】

  《论语》中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典出】

  出自《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

  【解读】

  引用此句是说明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

  【原文】

  司马光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典出】

  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意思是,君子把才华用来行善,小人把才华用来作恶。用才华做善事,没有什么好事做不成;把才华用来作恶,则会无恶不作。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都是有才能但德行不足,才导致了衰败。

  【解读】

  引用这句,再次强调了用人不重德的危害。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这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危害就越大。对于政治品德不过关的人,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就应该一票否决。

  【原文】

  正所谓“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典出】

  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指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的途径在于审察举荐,审察举荐的方法在于考核人才的真实情况。

  【解读】

  选任干部,把好政治关并不容易。有些人是政治上的两面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一套、行动一套。要辨别出“两面人”,严把德才关,就要多用心多留心,多角度多方位探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

  公正用人

  拓宽视野

  【原文】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典出】

  出自清代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意思是人人都追求公正,就会天下太平;人人营私舞弊,就会天下混乱。

  【解读】

  选人用人除了要重视德才兼备,还要重视公正用人。历史上的盛世治世,都同注重立公道、举贤良相关。公正用人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公正用人,要重视风气。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

  【原文】

  我国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叹。冯梦龙在《新列国志》中说:“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

  【典出】

  “文王渭水访贤”指的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故事。周文王一心想访贤,可是不知道贤人在哪里,后来出巡至渭水河边时见到姜子牙正在垂钓,发现这正是他要找的贤人。

  “周公吐哺礼贤”指的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汉末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也曾引用此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指的是东汉末年,当时的汉宗亲左将军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萧何月下追韩信”指的是楚汉相争时,韩信起初未被刘邦重用,中途想要离去。但辅佐刘邦起义的萧何很赏识韩信,发现韩信离开后连夜将他追回。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指的是汉代冯唐为人正直,不徇私情,但遭到排挤,直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汉代名将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

  “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这句话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新列国志》,意思是得到贤能的人才就会胜利,失去就会失败;自强的人会兴盛,懈怠的人会衰败。胜败兴亡的区别,跟人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解读】

  这一段连续引用了6个典故,借诸多历史故事说明了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要想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需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充分盘活干部资源,把干部队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

  【原文】

  陆游有一句诗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典出】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苦笋》一诗。意思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为人才,只有多经受磨难,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解读】

  选人用人要重视实践经验。有的干部工作很勤奋,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但一到大风大浪来了就没主见了,总希望一切都太太平平的,求稳心态有余,斗争精神不足。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这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大有好处。要加大力度遴选有这种经历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要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专业化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本报记者 李  贞整理  

  制图:潘旭涛

习近平引古典名句谈选人用人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