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

石头记

徐兆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19日   第 11 版)

  欢迎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微信公众号“文艺菜园”和我们一起种桃李种春风

  牧石先生,一个未曾谋面的武威人,托其故交李宝麟教授来找我,邀请我看看他的《赏石集》,但这段时间一直东奔西跑,未有安静之时,自然不能静心去观牧石先生之石,便不能体会其要意所在。

  这一夜,早早吃了,待在办公室,觉得必须看看其“石经”。谁知坐下一观,大悦,才知天地有如此之大美,不禁怦然心动。

  我虽生于凉州,但20岁时即离开,东入兰州。兰州无平原,有两山一河,与凉州天差地别。客居此地,常有飞离皋兰山之冲动,然皆有不得已之原因,仍淹留于此,忽忽已30年矣。第一次从凉州来兰州,有人告诉我,眼前这条河便是黄河。我足足看了10分钟,心里不愿意承认。这怎么能是黄河呢?读过庄子的《秋水》,读过很多关于黄河的故事,想象中的黄河浩大无边,连天接地,漫漶无涯,不可能有桥将其征服,也不可能有岸将其限制。这不是黄河!不是!

  后来的10多年里,我一直不承认每天眼见的这条河是黄河。直到进入中年,大概是生命与其融为一体,也见过一些天地,明白了,凡有事物,皆有局限,才慢慢地与其相认。

  30年间,有不少朋友不停地从黄河边搬石头,他们总是拿着一块还黏着黄沙的石头对我说,你看像不像什么什么。很多朋友家里,居住着不少石头。我去他们家中,看见那些石头睁大混沌的眼睛看我,曾经心想,我们这些目光短浅的人啊,哪一个能比得上它们的见识与寿命呢?有那么一刻,我对它们充满了崇敬。它们是活着的天眼,在目睹人间的沧桑变迁,不悲不喜,不舍不得,与道混同,与道同在。

  但我并不曾拿来一块石头放到家里,我没有那些朋友对石头的热爱,可能是我世俗的心里只有人间吧。也缘于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态度的欣赏。我曾经不经意带回过敦煌的沙子,足足洗了半个月似乎才洗干净,那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除此之外,天地万物,在我心里安然若泰最为美好。

  人终究乃一物,这一点林黛玉体会至深,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懂。大凡之人,都觉得能超越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与神同位,但最终仍局限于生命的物理。道法自然者,亦是自足者,唯其自足才永存。当然,从道的法则来看,此永存也只是一种假托,天地之间,唯有道长存于世。合于道,融于道,游于道,归于道,才能真正的永存。

  很显然,牧石先生的《赏石集》有一种大追求在里面,即以石头的形象来勾画中国精神的脸谱,这是难能可贵的。

  《易经》有三层要义,一为数理,二为义理,三是象。牧石先生的《赏石集》当然不是《易经》,第一层玄理自然是没有的,但它有另外两层意思,义和象。其实,汉字也有三个方面的要素:音、形、义。有了这三个要素,汉字就是完整的自足的意义世界。我们若把牧石先生的石头比喻为汉字,似乎更为形象。人类有一个原初命名的时候,即看着一个事物,将其本质和形象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命名,这就是文字的起源。现在,这些石头也拥有了这种幸运,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故说,牧石先生用石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涌动的意义世界。

点亮冬日的激情
掩去身份的歌者(自然文字)
石头记
泗阳膘鸡(食话)
责编:张鹏禹 邮箱:bnuzhangpeng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