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数据造假的算盘不能打(云中漫笔)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您是否在烦恼,公众号文章点击量低,经营了这么久还是没效果?我们来帮您解决”“微博代运营,帮您提供一条龙的微博管理、运营、推广、营销服务”。

  这是笔者在某购物网站上,随手点进几家网店看到的“宝贝”详情。这些店家卖的是社交账号推广运营服务,其实就是曾经的“微信加粉”“刷阅读量”“加点赞数”服务,月销量在几千甚至上万。

  数据造假,花招迭出,渐成顽疾。诚然,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量……相关统计数字,为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尺,也有助于用户降低甄别和筛选的成本。特别是在互联网世界,流量指标尤其重要。然而,一旦“流量大于一切”成为突出倾向,巨大的刷量黑产业也将相伴而生。这些现象造成的危害很明显,不仅影响内容的输出质量、原创者的创作热情,使“劣币驱逐良币”,更会伤害行业生态,消耗公众的信任。

  确保内容产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重典治乱、对症下药是关键。要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把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树立起来。成熟的市场,不仅呼唤高水准的作品,也呼唤科学的评测机制和高素质的观众。从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建立健全更科学的评测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破立并举、完善机制,才是维护良好行业生态的治本之道。

  要规范市场秩序,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痛定思痛,努力改进,还要加强整治与监管。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破除“唯流量”的顽疾,这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成为近年来鲜明的政策导向。众多业内人士都曾公开发声抵制,有的还在全国两会形成相关提案;有的视频网站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告别“唯流量论”;国家多个部门在制度措施和监管力度上也都在亮剑,打击数据造假,产生刚性约束效果。

  内容产业勃兴的源泉,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供给更多优质内容产品,方能满足人们日益分众化、多元化的需要。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行业规范的明确、平台监管的强化,数据流量造假者需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才是内容产业真正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不二法则。

跨境电商再迎发展良机(网上中国)
数据造假的算盘不能打(云中漫笔)
柯曼:看好新兴市场(互联网大咖秀)
实体书店迈进互联网时代
责编:徐 蕾 周 璇 邮箱:zhouxuan@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