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初心与原动力始终未变(品牌论)

张小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18日   第 10 版)

  初心或原动力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很高。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种不好的案例特别多。就像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但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强加在用户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一个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有一句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也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口号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

  如果只是把微信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现在我们看到,微信已经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号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在一个客流量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位置可能不再是决定性优势,商家的服务质量才是决定性优势。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该怎么做呢?我曾向团队假设了一个情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让他即便没有营销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我们想,他应该有一个品牌,他的顾客会在自己的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品牌。所以当时就定下了公众号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他的公众号,就是他的品牌。因为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所以,我们的原动力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如果微信可以打破很多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就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升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做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做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想到在去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了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举例假设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大家可能会认为,微信的创新又是出于一种对未来怎样怎样的洞察。但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原动力其实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作者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本文为其在“2019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节选)

微信还能带给人们什么
初心与原动力始终未变(品牌论)
责编:韩维正 邮箱:rmrbzgp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