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01日 星期二

到博物馆“打卡”(文化只眼)

□王 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01日   第 07 版)

  几天前,笔者去国家博物馆参加活动,同行的记者朋友感慨:“没想到国博有这么多人!”展馆里热闹非凡,大部分观众是来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据统计,这个展览自2018年11月开展以来,参观人次已突破200万,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突破2亿。

  这几年,大家明显地感觉到,博物馆变了。过去有些“高冷”的博物馆变得亲切可近,展厅里的人气愈发旺了起来。节假日去博物馆观展或参与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每逢精品展览推出,在朋友圈转发、去博物馆“打卡”,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超过5000家,年参观人数接近10亿人次,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教育活动20万次。全国各博物馆都展开积极探索,不断扩大开放面积,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推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次首次突破1700万。从2009年参观人次突破1000万后,故宫不断刷新年度参观人数纪录,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文博创意产业的火热,让博物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模仿文物造型的工艺品到胶带、耳机乃至月饼、口红,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而备受人们欢迎。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致力于调动文创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18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北京允许文化文物单位以文创开发净收入的70%及以上奖励开发人员。下一步,博物馆相关人员还需要在策划设计、宣传营销、品牌建立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推动博物馆文创精品化、品牌化。

  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可能。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探索博物馆与其他媒介的结合,成为业内的自觉。《国家宝藏》创新性地将电视综艺和博物馆文物结合,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激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文化自信。《上新了·故宫》打造承载故宫故事的文创精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故宫文化。全国七大博物馆联袂推出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让“镇馆之宝”在短视频里“活起来”,获得无数网友转发、点赞。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式体验。这些都是通过先进技术和创新表达,让人们深入体会文化遗产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了下一阶段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新的一年,针对博物馆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地将有进一步的改革和实践。人们期待,通过改革和创新,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进一步走近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丰富、美好的文化体验。

家家作画 人人从艺
到博物馆“打卡”(文化只眼)
蔡元培:宽厚自立,坚毅爱国(家风家训)
责编:邹雅婷 邮箱:zytbb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