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里,不乏着古装的人。但当你走过汴河上的平桥,迎面而来的一位“包公”定会吸引目光。今年11月,记者在开封采访,就见到了这位“包公”。
这位“包公”不一般。只见他穿着一身紫红色的长袍,头戴一顶黑色相纱,下巴上垂着一缕长长的黑色大胡子,腰间系一条金色的玉带,脚下蹬一双黑色布鞋,身材偏胖,面相和善,正热情地给客人称重呢。
这位“包公”称重的方式也不一般。简易的门梁下,悬挂着一杆2米长的大秤。只见他右手一伸,请客人坐在秤盘上的小板凳上,左手则调整秤杆上的秤砣,一边称重,一边朗声说道:“大宋公平秤,包大人给您称体重。这老兄,阳光朴实大方人,看着语言不多,绝对是饱学之人,写出来的文章活泼老辣还洗练。又不胖又不瘦,在大学教书可以当教授,论重量,黄金身段150斤。”伴随着特有的节奏,游人被逗得哈哈大笑。
“包公”给人称重,这个组合挺新鲜。不过,对于开封人和到过清明上河园的游客而言,“包公”可是位名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包”、“包哥”。
“老包”真名叫王惠,原在河南第一毛纺织厂工作,1998年底,因厂里效益不好,王惠下岗了。那时候,仿《清明上河图》而建的清明上河园刚开业,王惠细看《清明上河图》,发现有位老者在称重量、做交易,又联想到《宋史》里包拯陈州放粮、弹劾贪官、制作大宋公平秤的典故,便在清明上河园里开设了这把“大宋公平秤”,自己扮演“包公”,配合擅长的脱口秀表演,为来往游客提供娱乐。
60元订制一杆大秤,60元买一根木梁,还有一套200元的包公行头,就这样,王惠的小店开张了,定价是每位游客称重一次收费1元。第一次营业是在1999年1月的一个周六,清明上河园里游人挺多,一两个小时内王惠就挣到了47元钱。这令王惠喜出望外,要知道,在他下岗前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300元。更令王惠充满信心的是,接下来的几天,他的小店一直备受欢迎,等待称重的游客们常常围了里外几层,还有游客说他收的太少了。于是,一个月后他将价格涨到2元一位,半年后又涨到5元一位,如今价格已变成10元一位,仍然有游客排着队让“老包”称一次重。
王惠的这杆“大宋公平秤”一称就坚持了20年时间,偶尔他外出办事,还会有人打电话询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寒来暑往,平桥下的这间小店铺成了清明上河园里不可或缺的景观,王惠这位“包公”也成了开封的旅游形象大使,甚至有外地人专程来开封找他拜师学艺。
王惠喜欢这份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门生意。他坦言,如今清明上河园增设了夜游项目,一天下来,他要站将近10个小时,这份工作并不轻松。王惠认为,开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浸润其中,他也得懂文化,并且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开封。
别看每位顾客的说辞只需要持续四五十秒的时间,现场根据顾客的职业、面相、交谈等少量信息,即兴创作出一段演讲,有时看似调侃或“油嘴滑舌”,能让人听了轻松愉快,意犹未尽,其实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用王惠的话说,“胸无点墨可不行”,“要诙谐幽默,还要寓教于乐”。
王惠的业余生活是被阅读学习所占据的。一有空,他就会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学习各地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甚至连外国的历史地理也要了解。王惠说:“关键的词语要背下来,记扎实,很考验人的!”不仅如此,王惠的表演还得跟上时代潮流,比如最近,他就在段子里更新加入了“小鲜肉”等词汇。当然了,除了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王惠的表演深受客人喜爱,离不开他小时候学习山东快书所积累的“嘴皮子”基本功。王惠说,这些东西不在本子上,都在肚子里。
“上量名流贤士,下称黎民百姓”,这是王惠为自己小店创作的一副对联,横批是“水浊心清”。他说,包公文化在开封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这杆“大宋公平秤”不仅是个衡量体重的器物,还是一种传承,凝结着老百姓对清官廉吏的喜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大宋公平秤,包大人给您称体重……”听,老包的吆喝声又响起了,来往的游客不妨一试大福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