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敬畏殷墟

□王 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22日   第 11 版)

  图来自网络

  我带着敬畏的心情来到这片土地。

  河南,地处中国文化发源地的中原。这些年,我常来这片土地寻根问祖,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南阳等几乎都走过,唯独安阳市是第一次来。安阳因殷墟的发掘而闻名于世。走近这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更使我体会到中原文化的厚重。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国都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殷墟的发掘,确证了商王朝的存在,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让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而甲骨文的发现,则让人们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从苍颉造字、在陶或石上划痕记事到甲骨上刻字的历史进步。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我们从展出的文物和图片中,了解到甲骨文发现的历史轨迹。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中药店所售龙骨上意外发现一些古老的字符,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不惜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另一学者刘鹗。他的亲家罗振玉获知这些甲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的文字做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古代文献上所说的殷墟。此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资料进行考证,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国都所在。

  为了探寻甲骨之谜,1928年到193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挖掘,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止。直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又组织多次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岁月。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青铜鼎,在殷商时代是达官贵人的身份象征。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青铜鼎。在展览橱窗,笔者欣赏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复制品。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发现的。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华夏鼎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奴隶时代。当时的鼎多为陶质,最初是用来煮饭煮肉的炊具。进入商周,青铜文化走向发达,青铜鼎多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成为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鼎还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王孙满对楚子》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

  看到一尊汉白玉雕像,走近观之,原来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雕像。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带兵13000多人。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妇好不幸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主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我们顺梯而下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女英雄妇好,也因此青史留名。

中国人民的儿子
光辉岁月
拓荒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停在包河的月色里
敬畏殷墟
责编:邹雅婷 邮箱:huawenzuop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