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日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京津冀将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城市集群,这个超级城市群寻求实现邻近城市的经济和政治联盟,以促进协同发展,消除互相竞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对城市过度发展的一种解决方案,因为它保留了近距离服务的便利,同时减轻了影响规模和投资的拥堵问题。如今,多项连接地区的公路和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增长的助推器,同时还将为中国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树立可持续增长的典范。2016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计划在未来3年投资360亿美元建设1100公里城际铁路。长期来看,到2050年将新建完成24条城际铁路,8条城际线于2020年率先建成,目标是打造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
美国智库保尔森基金会发布报告,称“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这是一块创新解决方案的试验田”。
■受访专家: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天勇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带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踏石留痕,落子有声。4年多来,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多领域发展成果累累。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四纵四横一环”的京津冀综合运输大通道路网格局初步形成,“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渐趋成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联防联控,源头治理,合打蓝天保卫战,同守生态河流廊道,共建生态环境支撑区。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北京推进“瘦身提质”,天津加快“强身聚核”,河北致力“健身增效”,资源禀赋各异,但对症下药,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使该地区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期。但当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回应。
首先,用好“两只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需相向而行。政府调控为区域发展谋篇布局、打牢底子,市场调节为区域发展注入生机,充足动力。当前,在京津冀地区机制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仍局部存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仍不充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并不可行。因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仍需发挥,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仍需坚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仍需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其次,拆好“旧篱笆”,打破行政壁垒的步伐不可止。在正视三地现存发展差异、发展差距的同时,也需要疏通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的梗阻,推动制度衔接、平台对接,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实现高效协作。
再次,下好“一盘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在路上。提升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当前,京津冀地区在公共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保障服务等资源统筹上仍有探索空间。
多年的酝酿论证和4年多来的发展实践均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机遇关键,需要区域内各方协作共担、共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张斐然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