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大学的一则关于校园开放的公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南京大学在公告中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开始试运行门禁系统,包括学校师生在内的行人,进入南大鼓楼校区北园,必须刷校园卡或者登记。虽然早在3月份就发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行人门禁管理办法》,但此次的“限外”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其实不仅是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均对校外人士入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曾引起关注和讨论。
中国很多大学校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每年冬去春来,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樱花绽放,整座校园被装扮得诗情画意,但游人如织,让许多想要去游览的人望而却步,更让在校学生不堪其扰,“樱花节”变为“樱花劫”。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北京大学因其名气和优美的校园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也使得校园时显拥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再加上大学本身拥有的学术资源,让许多人都有去大学一逛的想法。有的是去欣赏风景,有的则是学习交流。那大学校园究竟应不应该开放?校园开放,又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校园美景引人来
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红庙路口附近的小王,有时经常会去旁边首都经贸大学红庙校区里跑步。因为周围除了学校里面的操场之外,并没有适合跑步的地方。不仅是他,周围很多人都喜欢去校园里面跑步、散步。
这并不是一个个案。许多校园周围都有社区,却又缺乏相应的绿地、公园,社区居民遛弯、锻炼都没有地方可去。而校园里面基础设施完善,操场都安装有橡胶跑道,绿化面积大,对附近的居民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甚至很多社区的活动还会组织在校园的操场中进行。校园除了教学的功能之外,也承担起了公共空间的功能。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到大学校园游逛的原因。他指出,中国城市正在消费升级,人们需要高品质的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同时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正在逐步从面向经济转向更加面向生活,从做大增量转向存量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游憩、旅游、健身,特别是带有文化、生态附加值的空间、场地仍是稀缺资源。“很多大学校园集合了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元素。由于近年国家大量投入,大学空间品质越来越高,大学校园自然成为人们理想的休闲去处。”李志刚说。
“如果人们的小区和大学校园的环境一样,那人们为什么会舍近求远来校园里面逛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陈思说,“人们爱逛校园,还是和我国基层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有关。”她表示,社区和校园的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大学校园的绿化和环卫,普遍比社区要好。因此,周围的人们就是把大学当公园了。
因为很多校园都是旅游景点,备受游客青睐,所以会有不少人选择来校园游逛。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每逢寒暑假,父母带着孩子的,或者某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的络绎不绝,经常会在校园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参观团体。
除了来校园游逛,欣赏风景之外,很多人来到校园是为了优质的学术资源。大学中有时会邀请到一些学术名家或者知名人士演讲或者举办讲座。对这些人或者某个方面感兴趣的人就会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很多人喜欢校园中安静的环境,晚上或者周末带着书来到校园中教室看书自习。游人对校园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对其环境资源的使用,也开始不断地向学术资源等其他资源发展。
开放与否起争议
无限制的开放,虽然对校园外的人是好事,但对在校园里的师生来说却并不一定是好事。李志刚对此就深有体会,“武汉大学的‘樱花节’在校内被称为‘樱花劫’,大量人流、各种不文明行为会严重干扰大学正常的校园秩序,学校基础设施、交通、食堂也常常由于爆发性的人员增多而陷于瘫痪。”他认为,无序的、混乱的游人入校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干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
如今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小薛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校园里的人至今让她印象深刻。她对记者讲了一件小事,就是在樱花节期间,学校会增加垃圾桶和临时公厕供游人使用,但是每天晚上依然是垃圾遍地,环卫工人要花大力气清扫。“武大里面有樱顶,是游览的主要地方,樱花开放时,据说住在那里的同学有时上课会迟到,因为是逆人流而动。”小薛笑着讲了一个她之前听到的笑话。
来到北大之后,她发现北大校园中游人依然特别多,尤其是假期。她甚至在校园中看到过家长带着孩子在草丛中大小便。“我还是支持对游人入校园进行限制的,不然校园里面都是人,乌央乌央的,太拥挤了。”小薛对记者表示。
小张是南京大学的硕士,今年刚刚毕业,现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当记者问起他是否支持校园限制游人入校时,他表示应该分情况来看。首先,对散客和周边居民不用限制,校园多几个人也不为多。其次,他认为限制的应该是旅游团体入校,就是假期经常有旅游团组织来校参观等,这些团体应该限制,采取预约等手段进行控制,维持校园的正常秩序。还有就是校园的特定区域可以做一定的限制,比如操场、图书馆等。
而引发讨论的南京大学的“限外令”在网络上也是支持和反对意见不一,有人支持,认为校园首先要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人反对,认为校园具有公共属性,应该对游人开放。同时也有人认为,高校很多学术资源应该对公众共享,这样限制会给很多想在高校学习听讲座的人造成不便。
社会上也有过一种说法,像公立大学使用的是政府的财政,是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对所有纳税人开放。陈思对此并不赞同,“我反对以纳税人的名义认为可以自由进出大学的,纳税人纳税获得了权利,但是权利不是没有前提的,这里的前提就是正常的秩序。”她表示,有些学校明明校区很大,师生也不多,如果不允许附近居民进入,那是说不过去的。有些学校校区明显偏小,容纳现有师生已经捉襟见肘,更何况承载游客和附近的居民。这时候,保障正常的校园秩序就是第一位的了。
但陈思并不是不支持校园开放。她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阐明了理由,“都说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度不仅是思想上的过度,也包括生活环境的过度。学生必须适应跟各类人群一起生活。”同时,她也认为,大学对周围居民封闭,也不利于建立健康互助的社区关系,还会增加学校的安保投入。
李志刚也支持校园开放,“大到城市,小到社区,校园也不例外,应该追求空间的共享、包容和开放。高校的基本功能是服务国家和社会,服务周边社区和居民也是其基本功能。”
开放还要守规矩
在微博上讨论南京大学启用门禁的话题中,有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很多点赞:开放是指学术自由,思想开放,不是校园开放。他表示,校园的本职是提供教学科研场所,而不是市民公园。他不反对校园开放,也喜欢到附近的大学转转,但当开放的校园正常秩序被扰乱的时候,校园的附属功能就应该向本职让步。
说白了,虽然校园可以开放,但是并不是无序地开放,还是应该有条件,有秩序的对公众开放,让公众使用校园的资源。
“校园开放并不意味着混乱和无序的放开校园旅游,它应该是有序的开放,是在保障高校空间品质基础上的开放。高校的学术资源、校园环境、人文底蕴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理应让全体市民和公民共同享有,这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角色所决定的。”李志刚对记者表示。
南京大学在对“限外令”的回应中,也表示并不是一刀切,不是不允许任何人入校,只是需要登记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登记之后即可入校。南京大学也不是个例,就在南京大学出台规定的前后,厦门大学也对进入校园做出了相应规定,对时间、人数都做了明确限制,还需要预约。
其实国内很多高校早已出台相关规定,比如,清华大学曾出台《清华大学校园参观管理规定》,限定校园参观开放时间为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北京大学对校外人士入校参观采取网络预约制度,团体参观还需遵从指定路线、指定时间。但两校平时入校只要做登记即可入校,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对此,李志刚表示,为了能够更好保持和维护高品质的空间环境,高校乃至地方政府应该在校园开放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加强专门针对校园开放问题的精细化管理。
“人流规模、车流线路、开放时间、停车设计等,对各个环节做好规划、做好预案并予以执行,以此适应开放校园的新要求、高要求。”李志刚建议。同时,他也希望市民和访客应该尊重高校的日常维护、教学管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参与维护校园空间品质,实现有序到访、文明旅游。
陈思也表示,校园可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开放,包括采用控制入园总人数、分时段进入等。但是她也表示,如果确实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不对外开放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大学校园的开放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开放与不开放的问题,更多的在于是如何有效的管理校园的问题。校园管理得当,即使开放也不会对校园秩序、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如何管理校园,是一个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