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宁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中医诊所30年了。74岁的她见证和亲历了中医从走不出唐人街到被澳大利亚纳入医疗体系的全过程。郭福宁希望有生之年能继续为中医药事业推广到全世界贡献力量。
弃物理转报医学
在家人的建议下,郭福宁将高考志愿由中山大学物理系改成了中山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医”)的临床医学。
“以前觉得学医就是死记硬背,不想学,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1978年恢复高考后,郭福宁一鼓作气,考中了著名消化疾病研究专家陈国祯的研究生。
“当时要照顾病人,又要负责本科生和进修生的教学,还要自己找题目做科研,一般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她回忆,那时虽然辛苦,但很感激国家和时代赋予她的机会,读研之后就恰逢新中国第一批有学位博士开始招生,使她不经意间完成了临床、科研、教学的读博之路。
1985年夏,郭福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天,郭福宁穿着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蓝色短袖衬衫,没有鲜花和家人在场,但她开心得像个孩子。那一年,郭福宁41岁,获得了盖有“中山医学院”钢印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00001。
靠疗效赢得口碑
1987年,郭福宁受到西医朋友的邀请,到澳大利亚的西医诊所工作。1988年,郭福宁开了自己的诊所,这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由本科学历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开设的中医诊所。
在那段时间,郭福宁治疗常见的慢性病症,最擅长的仍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的是澳大利亚人感到“神奇”的中药。
郭福宁说,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很普遍的疾病,这种病容易复发并且难以痊愈,令许多西医束手无策。其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导演大卫·阿特金斯也为该病所困。
“在西医那里治疗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到处打听,了解到中医或许会有西医无法达到的神奇效果。”郭福宁说,大卫·阿特金斯采用中医疗法一个月后,症状就有了明显的好转。经过近4年的坚持治疗,病症得到治愈,活检报告也显示结肠组织消失了。
“名人效应”也让中医的治疗方法在澳大利亚进一步得到了认可。“虽然中药的效果总体来讲比西药慢,但是只要病人在坚持服药后觉得有效果了,就开始对中医理念逐渐信任,这种口碑就是日积月累换来的。”郭福宁说,在澳大利亚这些年,有很多被慢性病困扰的当地人在痊愈后给她写了感谢信,由衷地认可中医,这让她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信心。
促中医进入主流
在中医治疗案例的催化以及澳大利亚中医师团体的推动下,2000年,维多利亚州政府成立中医管理局。到了2012年,澳大利亚正式将中医纳入该国医疗体系,全国都普及了中医医师执照,并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
谈到中医在澳大利亚的现状,郭福宁说,以前中医一直走不出唐人街,难以融入主流医学体系。现在,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区都会有中医诊所,中医治疗越来越普及。
但是,中医真正进入主流医疗体系,享受与西医同样待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郭福宁有个“大目标”:中医的作用不仅限于替代医学,而是可以治大病、治急病、治重病。要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一观念,需要中医师以医术和疗效说话。
为此,郭福宁依然不退休,她不仅在诊所做中医师,还身兼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高级顾问,西悉尼大学、悉尼理工大学、悉尼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校外顾问。
“能够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不容易,而这份事业能受到总书记的特别关注让我更加振奋。”10月23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中提出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消息传来时,正帮朋友看病的她激动不已:“中医得到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的强盛,中医文化的传播对中医走向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