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个非常简单的字,从古到今样子都没多大变化,但字意变化却不小。现在的“自”是自己、自我的意思,但在古代,它就是我们现在的“鼻”字。
甲骨文中,“自”是一个画出来的鼻子,上窄下宽,呈等腰三角形。东汉的许慎虽没见过甲骨文,但他在《说文解字》中说:“自,鼻也。”《说文解字注》:“自,读若鼻。”可见虽然当时“鼻”字已经出现,与“自”各司其职,但读音仍然是相同的。
“鼻”是会意字,从自,从畀。“自”是“鼻”的形符,意为“基准点”。古人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鼻子”就是人身上的基准点,也叫“夏至点”,是正中心的意思。
《说文解字》曰:“鼻,主臭者也。”《荀子·荣辱》亦曰:“鼻辨芬芳腥臊。”《老子》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嗅觉辨味和“呼吸”,这就是鼻子的本职和本义。
《方言十三》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汉·扬雄传》也记载:“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两段话中,“鼻”是第一、开始、创始之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鼻祖”。这是“鼻”字的引申,正如《说文解字注》中说的“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自”字不但生出了“鼻”字,还造出了“臭”等字,可以这样说,凡是有“自”的字,都与鼻子有关。
在古代,“臭”义比现在宽泛得多,只要是鼻子能闻到的气味,都在它掌控的范围内,因为它的本义就是现在嗅觉的“嗅”,是动词。即使后来有了引申义,当名词用了,也是各种气味的总称。
甲骨文“臭”字的结构,它的上半部分是个有鼻孔有鼻梁的“鼻子”,也就是“自”,下半部分是一条“犬”,这说明先人们已经知道狗的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用“鼻子”和“犬”来会意“嗅味”之义。《说文解字》里说:“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要“嗅”要“闻”,就必须先有气味,这就是“臭”除当动词“嗅”用外,又当名词“气味”讲的原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诗经·大雅·文王》里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疏:“古者,香气、臭气、秽气皆名之臭。”《易·系辞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都是“气味”的意思,既有香气,也有臭味。
随着“嗅”和“香”字的产生,“臭”字的含义越来越窄,到最后只能代表与“香”相对的“臭”味了。它也有了惹人厌恶等引申义,让“臭架子”“臭脾气”“臭弹”“臭棋篓子”“臭美”以及“臭骂一通”等词汇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的宝库。
所以,我们无论阅读古文还是现代文,都要注意古今汉字的不同用法,不然不但读不通意思,说出来也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