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

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性语言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16日   第 09 版)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上,白乐桑引用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我的语言所及之界便是我眼界所达之境”来阐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
  图为白乐桑现场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1973年5月,就读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文系的法国青年白乐桑即将本科毕业,却打算“放弃中文”,因为“中文专业在法国很难找到工作”。就在这时,白乐桑收到了一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消息——可以到法国外交部领取赴中国进修的申请表。填表几个星期后,他收到通知,成为赴中国进修的30名学生之一。

  同年11月,23岁的白乐桑抵达中国,进入北京语言学院(后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飞机降落前几秒钟,我终于通过舷窗向中国瞥去第一眼……”这也是白乐桑第一次见到中国。

  时隔45年,已是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的白乐桑正在北京连续参加几场学术会议。“到现在,我到过中国几百次了。”白乐桑说。

  从“你在开玩笑吧”到“当然了”

  白乐桑和汉语的缘分始于1969年。家中五兄妹,只有排行老二的白乐桑选择学汉语。家人开始对他学汉语不以为然,后来发现他竟坚持学了下来,“没有反对,只是有点担心找不到工作”。但周围的朋友听说他在学汉语的第一反应是“你在开玩笑吧?难以想象”。确认他果真在学,感到好奇。“我写汉字给他们看,也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白乐桑说。

  “那时候,感觉到中国就像去月球一样,学中文就像在学月球语言一样。”白乐桑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当时学中文的情形。

  如今在法国,朋友听到他的工作跟中文有关,会说“当然了”。更大的改变是在法国民众的心中,汉语被家长看做可以为孩子选择的语言之一。“之前,我们会说汉语是走向汉学的一把金钥匙,现在汉语的地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有着天壤之别。”白乐桑说。

  数据显示,2016年法国有150余所大学、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其中,约5.2万名中小学生在学汉语,是2004年的好多倍。

  多年后,白乐桑回头看自己当年学汉语的选择,认为跟个人特征有关——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我当时虽然没有学习目标,但有内在动因——希望学远距离语言和了解远距离文化。”

  不赞同用“热”来描述汉语

  提到如今汉语在全球的发展,常有人问白乐桑:“您怎么看待‘汉语热’?”白乐桑很认真地反驳:“我不太喜欢用‘热’来描述汉语,我觉得说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性语言更为恰当。”

  在他看来,“热”对应的是“凉”。“在我眼中,汉语从没有‘凉’过,法国的汉语教育历史悠久。如今在法国,汉语更是和英语、西班牙语并列的第二外语之一。虽然学习汉语的人数规模还比不上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法国学汉语的人数增长最快,而且已经延续了20多年,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学习人数的增长像起飞一样。”白乐桑说。

  白乐桑曾将镜头对准巴黎某座火车站,照片中,这座火车站的中国游客并不多。但铁路公司的广告用三种语言标示,其中就有汉语。“这是为中国游客看的吗?并不能这么说,因为中国游客不多。由此,也可见汉语在法国的发展。”

  在白乐桑看来,“在某些地区,汉语已经获得了别的语言没有的地位”。虽然在学界目前对什么是“国际性语言”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说,在有些地区,汉语已经成为国际性语言;在有些地区,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性语言。”

  提到汉语有如今的地位,中国的发展是首要背景。白乐桑补充道:“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也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在我刚到北京读书时,每周往返巴黎和北京间的航班非常少。如今,每天往返北京和巴黎之间的航班已非常多。这么快的人口流动,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

  白乐桑和汉语的缘分被他称为“语言的奇妙所在”,“到中国我没感觉是在出国,到一些欧洲国家反倒感觉是在出国”。

  在学汉语的过程中,白乐桑学过文言文、诗歌、中国哲学等。他既喜欢中国的古典作品和唐诗宋词,也喜欢老舍、鲁迅等作家的作品,还喜欢老庄。“尤其是鲁迅的作品,我曾经系统地研究和翻译过。当时我教学生《孔乙己》片段,到现在有的学生还会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白乐桑还曾尝试将成语词典译成法文,因为“成语用非常浓缩的形式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些和汉语联系紧密的中华文化,都给白乐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微妙的关系。如果你学习一门外语达到一定水平,会改变你自己。”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上,白乐桑引用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我的语言所及之界便是我眼界所达之境”来阐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

  他认为,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族社会等密不可分。

  “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采访结束,白乐桑又向记者强调道。

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性语言
“汉字是他的诗和远方”
感恩父母
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举行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