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国际贸易体系中,有一个特殊的指标体系——境外投资贸易额,非常引人注目。
2017年,青岛国际贸易额达到1150亿美元,其中境外投资贸易营销额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完成246亿美元,占比达到21%,同比增长13%。
什么是境外投资贸易额?即“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在海外就地采购、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一开放型经济产生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上这一创新指标体系设立本身,就是青岛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的折射。
故事要从海尔集团说起。
2015年,海尔集团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海关数据上的表现一度有所褪色,但是,来自海尔的数据却不是这样。
“现在我们的产品基本是1/3出口,1/3内销,1/3由海外工厂完成本土化的生产和销售。”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海尔集团在海外设厂并进行生产销售,已成为海尔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形式,其境外投资销售额也是海尔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以海关数据为基础的外贸统计模式已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国际贸易实绩。
与海尔一样遇到这种困惑的,还有不少青岛“走出去”的企业。海信、青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三公司、金王、赛轮、新华锦集团、即发针织等多种类型的跨国经营企业均反映相同的问题,其国际化经营比重越来越大。
这一问题,在有着最早一批“走出去”企业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率先显现。青岛认识到,伴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已经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参与着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这使得青岛对外贸易的形式、结构和规模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勇立开放潮头的青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这座城市开始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试行现代国际贸易运行机制。
2016年,青岛在商务部指导下率先启动运行了“三位一体”现代国际贸易运行体系,全面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境外投资贸易融合发展。
当年,青岛境外投资贸易营销额216.1亿美元,由此青岛的国际贸易总额首次迈入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05亿美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现代国际贸易指标体系是统计体系、考核体系,也是评价体系,是国际贸易的政策导向和“指挥棒”。青岛率先构建现代国贸指标体系的尝试迈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传统国际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