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用绣花工夫 通毛细血管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21日   第 05 版)

  去年3月起,北京市核心区全面启动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计划用3年完成核心区2336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任务。截至今年8月底,核心区已经开工治理背街小巷1993条、占总数的85.3%,基本完工899条。

  这些背街小巷治理的成果怎么样?如何解决私搭乱建、停车难、垃圾滞留等“老大难”问题?居民的切身体会如何?治理成效能不能持续?针对这些问题,本周,本报深入到龙潭街道、永外街道、城子街道、广内街道、崇文门外街道、南锣片区、青龙片区等多处背街小巷,一探究竟。

  那些多年居住在小街小巷小胡同里的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管理方式的精细程度,最有切身体会。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从着重治理大街区、主干道,转向下大力气治理背街小巷、改善民众身边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这本身即是城市管理理念的重大进步。眼下,北京正全面提速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了街头巷尾里痼疾顽症的解决,改善了环境卫生,净化了视觉空间,优化了道路通行条件,完善了公共设施,赢得了民众的赞赏。

  背街小巷的治理,同样需要内外兼修。真正宜居的胡同,不仅需要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独特的城市风味、舒适的公共空间,还需要解决许多涉及“里子”的问题,需要更精细的治理、更细致的服务。要想真正把背街小巷治理好,实干、智慧、热情,缺一不可。

  背街小巷的治理是个辛苦活,需要练出铁脚板,发挥实干精神,真正沉下去。在实地的走访中,我们看到,在背街小巷的治理过程中,北京市的许多街巷没有把工作停留在外观的整修上,同时也深入实际,在了解居民实际需求、加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上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

  背街小巷的治理需要有智慧、善创新。随着城市的发展,胡同小巷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能简单地套用老办法,需要配制新钥匙,需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碰到的新课题,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城市治理发展的新要求。

  热情同样不可或缺。每天,在北京的胡同小巷里,都有数以千计的街巷长、“小巷管家”们帮助维持秩序、化解矛盾、辛勤服务,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居民,天然地对这些小胡同小巷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总是既能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帮居民们提出诉求,当面对邻居们的不理解时,他们又能咽下委屈,回过头继续督促环境整治的推进,真正成为居民佩服的邻里榜样。

  事实上,与外观整治相较,这些“针头线脑”的工作可能不那么显眼,还很琐碎繁杂,却与居民的幸福指数悉悉相关,最受老百姓的欢迎。城市管理工作只有下好绣花功夫,更多地内外兼修,持续发力,才会有更多的背街小巷靓丽迷人。

北京 背街小巷也漂亮
用绣花工夫 通毛细血管
责编:李贞、叶子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