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北京 背街小巷也漂亮

叶晓楠 杨婧妍 水蓝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21日   第 05 版)

  图为2018年环境整治提升后的雨儿胡同。
  马念瑶摄

  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要有,整洁舒适的“里子”更是不可或缺。

  如果说主干道、大街区、旅游景点是一座城市的“面子”的话,那么,那一条条背街小巷就构成了城市最鲜活可感的“里子”。

         

  (一)胡同有风景

  9月中旬的北京,清爽的秋风阵阵袭人,最适宜外出游玩。这一时节的南锣鼓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其中不乏外国朋友的身影。

  黄昏时分,帽儿胡同口,许多游客正在这里驻足,用相机为美丽的彩霞留影。“要是‘架空线入地’的项目不落实,游客们在这儿可就拍不到这么好看的晚霞咯。”交道口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科科长杨升介绍说,这几年他们撤线拔杆,把胡同里老式的柱上变压器全部换成了箱式变压器。

  “如今抬头就能望到天,街面也能宽半米。”胡同里住着的老街坊们纷纷为架空线入地工程叫好。

  从修缮砖瓦、民居,到增设花钵、花箱,从规划停车位到“垃圾不落地”工程,游客们在感受街区院落的“北京味儿”的同时,也愿意给它的整洁美观点个赞。

  北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也是一个摩登的现代化大都市。二者相遇,该如何相处?东城区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给出了答案。

  街区的青龙胡同,一侧是古朴的民宅,一侧是高耸的大楼。“一墙之隔,两个世界。”据北新桥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科主任科员杨辉介绍,之前这里横着一堵墙,墙这边儿的居民想到那边儿的商务区去,只能走墙角下的一个小门,很不方便。

  为了改造广场、释放公共空间,促进新兴创意产业与传统居民社区的和谐共融,今年7月底,雍和广场的整体改造工程开始施工。经过两个月的改造提升,这里拆掉了围墙,建起了2300平方米街心口袋花园,还布置了别致的绿化景观。“您上去体验一下,我给您转转。”杨辉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去体验这里新设的半球形旋转座椅。

  “空气好,还有花儿,感觉也豁亮了,这都是政府给我们居民谋的好政策呀。”自从这里建起了“口袋花园”,过来散步遛弯儿的居民也变多了。

  “现在我们这儿不仅实现了‘老城风貌’与‘都市风景’的互动联通,还会有不少国际元素呢。”杨辉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原来,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创意点亮北京”活动将于9月21日拉开大幕,而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正是此次活动的主会场。

  在门头沟区城子街道向阳社区的小广场上,洋槐树浓密。邓金兰闲坐在广场长椅上,享受着过去不曾有的舒适环境。

  邓金兰脚下的广场曾是一片菜地,其中就有她的一小块,虽能种点蔬菜,但也给行人带来了不便。听说这片地要整改成广场,邓阿姨有些不舍,但还是答应了。

  如今,邓金兰没了菜地,却每天能到新修的广场上走一走,听听老邻居刘桂林、王淑星他们唱河北梆子,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再和小区里的老住户们唠唠家常,日子过得热闹极了。

  “小区环境美了,我住着也心情痛快多了。”邓金兰的心中,小区就是她的家。

  (二)小巷有管家

  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夕照寺西里主线,长155米,宽10米。从嫁入这里时算起,40年里,北京重型机器厂的女工梁萍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多少次。

  今年已经64岁的梁萍每天仍要走过这条街巷好几次,但与年轻时不同的是,现在的她不再穿着私人便装,而是换上了一身亮眼的行头:身着一件蓝色T恤、头上戴着一顶同色鸭舌帽。仔细看去,上衣和帽子上的logo里印着四个字:“小巷管家”。原来,这里是她负责的街巷。

  “街道办事处组织拆违的工作感动了我,我也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居民。”2017年4月25日,龙潭街巷开启了全市首批“小巷管家”的招募工作,梁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年多来,梁萍的一双眼睛,见证了龙潭街道“旧貌换新颜”的点滴进程,也成为了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捕捉问题的“探照头”。

  每天,她在街巷巡检时,一路上两只眼睛不住地四处打量,看到地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发现哪里的整治成果维持得不好,她就随手记下来,整理成问题,报告给街巷长。

  偶尔生病不能上岗时,梁萍所在的“小巷管家”团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帮忙替她巡检。“‘小巷管家’一天都不能缺席,居民需要我们嘛。”梁萍笑着说。

  除了需要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小巷管家”的鼻子也要格外机警。

  去年年底,龙潭街道的另一位“小巷管家”宋阿姨,晚上巡视时,每次路过一个院子,总能闻到一股蒸馒头发面时常有的酸味儿。直觉告诉她,这里有问题。

  “小巷管家”吹哨,街巷长报到。第二天,街巷长带着相关部门人员前去查检时,果然发现了一个无照的食品加工点,当场就将其取缔了。

  龙潭街区的“小巷管家”模式屡传佳话,北京市的其他街巷也亮点频现。

  为了更好地与居民沟通,聆听他们对整改工作的需求和建议,永外街道打造出了独创的街巷长、“小巷管家”“330”模式:每天下午3时30分出发,每周走访3户居民、3户商家和3家单位……这一模式,实现了对所负责街巷“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管理。

  如今,“小巷管家”已经成为了破解街巷难题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全市已招募19838名“小巷管家”,月底前,全市所有街道将全部配齐这把“金钥匙”。

  得知“小巷管家”的队伍中,已经增添了很多小伙伴儿,梁萍作为首批“元老”,对背街小巷整治的未来更有信心。“我们是小巷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一起把我们社区的环境治理得更好!”

  (三)“老大难”有政府

  两个月前,东城区永外街道宝华里2号的一块空地上,还是两个巨大的垃圾山。垃圾堆了有一人高,里面还长着一颗碗口粗的树。每到下雨天,垃圾山里的脏水流得满地都是。“我每年都得穿坏一双高筒雨靴。”在胡同里住了近30年的张景珠没想到,两个月后,这里会焕然一新。

  日前,笔者在这里看到,多年的垃圾山变成了供居民免费使用的停车场,干净整洁的路面上,整齐地停着一溜儿车。“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路过停车场的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赞叹道。

  今年6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不打招呼,直插现场,走进城市核心区背街小巷明察暗访环境状况,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听取意见,现场办公。走访永外街道的沙子口路时,蔡奇与正在巡视的小巷管家单增顺碰了个正着。单增顺向蔡书记直言,当地的垃圾滞留问题,是百姓的心病。蔡奇对随即赶到的街道负责人说,街道要立即组织清理,整治的同时更要负起监管责任。如今,从交通通行到环境整治,再到拆除违建,这里的面貌大为改观。

  在门头沟区城子街道向阳社区,社区主任任向玲为了整治社区的私搭乱建,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承受着居民的怒气还得继续劝说。只是这还不够。在社区的背街小巷治理中,她还和同事一起,帮一户终于松口肯迁树腾地的居民,把一大棵香椿树,从小区的公共用地里刨出来,硬是给扛到了山上居民指定的迁种地点。

  任向玲告诉我们,向阳社区在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前,是个谁来这里都摇头的地方。街巷老旧、路面坑洼。周围的棚户区拆迁后,从小区到后山上,遍地都是居民搭建的菜地窝棚。如今,这里有了柏油路、小广场,还有快递存储柜、衣物捐献柜,一切都变得规整。

  看到背街小巷的面貌经过整治得到巨大改观,居民的态度也积极起来,主动帮助说服的多了,叫好点赞的也多了。任向玲和同事们的付出,有了回报。

  (四)管理有大家

  中午,白大爷抱着孙子,在西城区广内街道达智桥胡同的一家菜站买了盒豆腐。小孙子把玩着豆腐的包装盒,白大爷在一边哄着:“大中午啦,回家叫奶奶做饭饭啦。”

  上世纪80年代后,达智桥胡同7米宽的街道,硬是被商铺、摊位给挤压到只有3米多宽。近两年,在街道开展背街小巷的治理过程中,小商小贩迁走了,居民们却有了难题:买把葱、吃个早点,都得跑到胡同外面去。广内街道办事处听取了居民的反馈,没有将商铺“一网打尽”,杂货店、早点店、药店、菜站等生活性服务业保留了下来,重点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不用跑远了。

  达智桥胡同的居民们,还想着养些花草,给街道点缀一番。可花盆放在门外,是不是又挡着街道了,居民们也苦恼。街巷长了解了居民的心意,在居民门口放置了绿化箱。胡同的街道两侧,粉色的长春花、金黄的雏菊、碧油油的藤蔓,使这座老街巷焕发着活力。

  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一个小巷子,曾经私搭违建横行,有居民用铁丝拉起来的葡萄藤,有改成了储物间的小煤棚,还有乱停乱放的自行车……一眼看过去,给人拥堵杂乱之感。

  整治该如何进行?“把违建全部都拆了,肯定看起来整洁,可这样‘一刀切’式地简单拆下来,光秃秃的,少了老北京的人情味儿。”杨升知道,背街小巷的整治,还需要街坊们来出出招。

  在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后,杨升修改了原来的整治提升方案,为居民修建好了廊架和花池。如今这里不仅整洁美观了,还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

  “我们这片的房子在阴面,整治的时候能不能给做个保温层?”“胡同里快递车进进出出,让大家感觉特不方便,能否用花箱做个限制?”“我们家老人腿脚儿不好,规划电动车停放区域的时候可以留出残疾车摆放的位置吗?”……居民们对整治活动的想法和建议,常常是杨升工作灵感的来源。

  “咱们自己的公共空间,要听咱自己的意见。”杨升说,只有公众都参与进来了,真正的精细化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打造和谐美丽的社区,东城区崇外街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实现街道内社区的共享、共治和共管。

  每到周一,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新怡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婧就忙了起来。早上9点半,她在新怡家园的外街上巡视。街上眼镜店的经理陈兆阳和刘婧打了个招呼。刘婧看着眼镜店窗户明亮,垃圾规规矩矩地装进门口垃圾桶不露头,在小册子上给眼镜店打了个高分。

  今年8月,新怡家园社区党总支联合物业、底商一起,以勤检查、勤提示、勤动手、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提高为主旨,鼓励底商们自觉清理店铺门前责任区域的杂物、自行车及暴露垃圾。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巡视,记录每一个店铺门前的街道环境情况,给出评分,并按星级进行汇总,到了年末,将给表现优秀的商铺挂上“文明单位”的标牌。

  “我们以前可没这么勤快。”陈兆阳笑着说,以前他们店铺要么两三天打扫一下门口,要么等环卫工人打扫,自己不动手;现在门口街道稍微有一点不干净都要主动清扫;门口的玻璃也天天擦拭。“自己干净了,大家都干净了,那就都好了。”陈兆阳觉得,自己店铺门外收拾妥当了,也会吸引顾客,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好事。

  现在,新怡家园的60家底商,都加入到这样的自觉行动中来。

  9月18日下午,一位老太太从理发店出来,热情地和刘婧寒暄。理发店的一位小哥看见刘婧路过,也会出来和刘婧聊上几句。小哥说,居委会的人经常主动过来和他们聊聊天,了解商家的难处、对社区管理的意见,还会联合商家为住户做一些志愿服务,把住户、商家、居委会联系在一起。“居委会一直在为我们和住户操心;他们现在做了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一定要全力参与。”

     

  专家观点

  做历史保护,不光是在“外壳”上下功夫,更要追求和谐共生。背街小巷的治理,既要注重风貌保护,也要顾及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在优先满足生活居住功能的同时兼顾游览的需求,才能使街巷永葆生机和活力。

  引入“小巷管家”制度不是要让街巷长当甩手掌柜,而是让他们一起打通反映民意、了解民情的渠道,民意有了输出口,背街小巷的治理才会越来越好。

  背街小巷的长久治理,还需要探索建立统筹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利益攸关方的制度,一方面激发民众、社区工作者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使各方更好地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惠晓曦

北京 背街小巷也漂亮
用绣花工夫 通毛细血管
责编:李贞、叶子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