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海外华文学校迎来开学季

新学期 新旅程 新探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14日   第 09 版)

  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在读书。

  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校长李佩燕(右)和老师们在开学前为学生准备教材。

  西班牙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新学期伊始,学生在课堂上。

  丹麦华人总会中文学校少儿艺术团学生在表演舞蹈。

  一起加油吧

  黄小捷

  随着金秋的到来,西班牙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于9月8日开学。师生都特别兴奋,期盼着新学期的中文求知之旅。

  因为中文学校,华裔子弟聚在一起。通过中文课堂,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中文,而且还了解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面对这些学生,我深感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唯有努力,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既是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勉励口号,也是对老师的一种鞭策。

  正如李小乐副校长所言:“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所有神圣的职业都关乎心灵。作为海外华文老师,除了教授学生中文知识,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幸福。”

  陈思郦老师感叹道:“又到9月,海外华文教师既忙碌又快乐。五六岁的学生,两个月不见,他们都长高了。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们习惯用汉语向我打招呼:‘陈老师好!’当看到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如何让这些渴望学习,却没有语言环境的学生学得更好,老师除了具备文化素质和爱心外,还需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得开心。”

  确实,老师需不断充实自身,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求知需求。“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一起加油吧!

  (作者为西班牙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校长)

  

  九月乐章

  吕 芳

  七八月的暑期,是酷热中难耐的长久等待。而9月,满是金色的希冀与梦想。我和那些孩子们,相约在9月的第一天。

  清晨,与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相似,于东方微白中醒来,略带紧张,更多期待。

  曾经,教师工作陪我走过20多个春秋。或许,生命中总是有很多的命中注定,当我在西班牙,遇见了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望见了家长和孩子们对中文知识如饥似渴的眼神,我才明白:原来,我曾从事着如此不凡的工作;原来,使命感会如此升腾在自己的心间;原来,中文教学真的不单单是一份谋生的工作。于这世上,谋生有多种方法、手段,而中华文化的传播、传承,却让身为教师的自己陡然间感觉自带光环。

  此时,“中文老师”让我感觉自己的肩虽担不了千斤,却也该挑八百。当看到那些生怕自己的子女忘记了自己是谁的家长们,把对祖(籍)国了解甚少、已将西班牙语当做母语的子女放心地交付于我手中时,总想潸然泪下……

  每逢周六日,去往巴塞罗那的小火车,虽然如往常一般行驶40分钟,却总感觉比平时要慢上许多。是的,与似箭的心相比,还有不慢的车么?

  到校之后,久违的同事热情地打招呼、问好,两三个月不见,反倒让人感觉多了一份亲近。我们来不及讲述彼此的假期见闻,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开学准备中:整理布置教室,只为使久别的同学感觉一切温馨如初;接待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假期中的表现;欢迎新来的同学,让他们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待一切就绪,看着那些带着小激动的孩子们清澈、干净的笑,听着略带羞涩的招呼,心便融化此中。此时唯有的,便是一份骄傲与荣幸,更是对自己20余年教学生涯心生感激:若不是曾经的日积月累,怎敢胜任此番信任?

  与孩子们的相处,总会被他们的纯净、清澈所感染,也会因他们的调皮而心生烦恼。更多的,是因他们掌握了中文知识而倍感自豪。在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二字的荣光。一切都是内心所想,真的不能用口号肤浅地喊出,但是,身为一名中文教师,我还是要说一声:我骄傲,我是一名中文教师!

  于是余生,每在9月,便用金黄的丰收谱乐章!

  (作者为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老师)

  

  新面孔开启新梦想

  胡穗娟

  又是一个新学期,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孩子们的新面孔,开启了新的希望,承载着我继续华文教育的新梦想。

  看到《中华字经》新班座无虚席,我有的不仅仅是激动,更是责任——培养孩子们养成学习中文的习惯,让孩子们将来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在华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在丹华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每次新班入学时,家长都会问我:我的孩子在这里可以学到什么?我告诉家长:“不要着急,将来总有一天孩子会用自己的所学给家长、给社会一个大大的惊喜。”我最为骄傲的时候,便是听到孩子们叫我“胡老师”时,听到班上的孩子考了汉语水平考试(HSK)时,听到班上的学生作文获奖时……这都是孩子们给我的惊喜。

  (作者为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老师)

 

  我与学生二三事(上)

  陈思宁

  2017年10月2日,在经历了3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终于乘上了飞往奥地利维也纳的飞机,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开启了为期1年的教学生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奥地利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已有12年历史,这里有成熟完备的课程体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有对中国语言文化有着极大兴趣的、可爱的学生们。因为特别喜欢小孩,我非常期待能够在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教授小朋友汉语。虽然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小朋友不多,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参加单独辅导课的小朋友都被我“收归己有”。这一年和小孩子们的相处,有快乐、有汗水,也有疑惑。

  特殊的“母子组合”

  我们都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如果按照学生年龄,可以划分为成人汉语教学以及儿童汉语教学。但是我所带的单独辅导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对母子,妈妈42岁,儿子9岁,这是我第一次教授学生年龄跨度如此之大的课程。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乐园》,这是一本供国外小学生使用的初级汉语教材,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汉语教材,该书针对儿童课堂上活泼好动、喜欢手工和做游戏等特点,以情景对话的编排为例,将语言教学、文化介绍和游戏活动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性活动中了解汉语、了解中国,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不是太合适。因此,如何让教学材料既能满足成年人的学习需要,又能迎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我的具体做法是:保持原书中的词汇与句子不变,适当强化汉语语法点讲解。增加文化点讲解,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我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只能将每节课拆分成3个小单元,15分钟为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结束,我都会安排妈妈和孩子进行一个亲子互动小游戏,例如“连连看”“你画我猜”等 。每一次看见孩子竭尽全力想要赢得游戏,而妈妈又偷偷“放水”故意输掉游戏的时候,我都默默地在心里笑出了声,真是一对可爱的母子啊!

  户外汉语课变为可能

  今年3月到7月,我教授一个12岁的零基础的乌克兰小女孩学习汉语。根据我之前的经验,在欧洲,12岁的儿童成熟独立,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他们看做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使用比较稚化的教学方法。同时,12岁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于成年人,可塑性也非常大,所以在语音以及汉字方面,通过老师的循序引导,会有非常大的进步。再次,此时的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不同国度的文化十分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介绍一些有趣的中华文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这些要点之后,每次上课我都会以平等的身份和小姑娘交谈,当她有些累时,再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化小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我7月底要离任,所以在给小姑娘上最后一节课时,她提出想要带我在维也纳逛一逛,我欣然答应。最后,因为她十分喜欢熊猫,我们把地点定在了维也纳的动物园。而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户外汉语课”机会,因此提前准备了一些常见动物的卡片,正面是动物的照片,背面是对应的汉字和拼音。如我所愿,这次“户外汉语课”真的实现了,她不仅学习了最喜欢的“大熊猫”这个词,还学习了“老虎”“狮子”“海豚”等生词。

  游玩结束后,她对我说这是非常难忘的一天,她会继续努力学汉语,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来中国上大学。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在维也纳最有趣、最有成就感的一天。

  (作者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

亲其师 信其道
海外华文学校迎来开学季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