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属于慢的艺术之一种,它是作者黄孝纪继推出《八公分记忆》后又一部生态文学的力作。文章均写于义乌,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他用平缓、温情的笔触从容书写着过往的日子与农家器物相关联的故事,表现了柔软浪漫、返朴归真的人文情怀。作者匠心独具地将全书分为草叶、铁器、瓦器、石器、杂具五个篇章,像一部乡村旧器物的百科全书,将目光投向日益淡漠或被忽视甚至是业已遗忘的农家器具,唤醒读者的集体记忆,去探寻传统中国人的文化根基。让人感到神奇的是,文本虽然只是单纯记录曾经有过的乡村生活,展示的器物也大多稀松平常,却散发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素朴的美感。
《庄子·外篇·马蹄》中“素”本指生丝,“朴”则是原始木材,“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篇表现的是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主张。《晴耕雨读,江南旧物》实际上就是对这种自然观念的现代演绎。在作者笔下,“素”是旧物造型的简单、功能的实用,它们体现的是最自然自由的生命形态。比如,“草叶篇”有斗篷、草帽、蓑衣、秆铺的故事,“铁器篇”是油糍粑灯盏、猪草刀、三齿锄、二齿锄的过去,“瓦器篇”则是搓线瓦、宽口钵、腌菜瓮共同敲奏的交响曲。这些遍布于乡村寻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是村民们日常劳动的好帮手,但是这些用得陈旧、破烂而且没有任何装饰的农具究竟有什么美感?
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都市生活中,我们都忽略了那些普通的生活物品带给我们应有的启示。乡村没有什么东西是多余而需要抛弃的,破得不能再穿的套鞋扔到灶屋与柴火杂物为伍,任其蒙垢生尘,最后卖给收破烂的换回几分油盐钱;用久了陈旧发黑的斗篷拆散了可用来引火;烂草席变为村边茅厕门上的挂帘子;断过很多次的棕绳会套在窗外墙钉上,用来挂晾衣的竹竿,或套在木梁上挂菜篮箩筐。总之,每一件物品都自然而然地由新用至旧,哪怕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乡里人也总有办法物尽其用。现在我们常常提及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观念,却费尽心思地设计一些繁琐工序以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却忘记了化工制品是没有生命温度的,它们永远没有办法像取之于自然的那些斗篷、蓑衣一样最后自然地回归土地,故而我们也永远没有办法在一只旧塑料袋上发现素朴之美。
所谓“素朴”之美,重在“素朴”二字。素者,清水芙蓉,毫无雕饰,是洁之体、净之心。“朴”,指的是淳朴、质朴、简朴等,是一种生活态度。素朴之美彰显民风之淳、农具之朴、村民之美。在《挂锁》一文里,作者描绘了近似现代“桃花源”的情景,30多年前的八公分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但是满怀馨德的人比比皆是,村人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宽容、平和、互助,每家屋门上的那一把挂锁,基本上只是摆设,即使出远门把锁锁上了,钥匙也会随意地挂在显眼的地方。我想,那时候的人心如果有形,大抵是圆润透明的吧。
在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今天,生活必需品早就不是稀缺资源,我们不是通过早起赶圩购得套鞋斗篷并辛苦将其挑回家,更不是家庭成员间自己亲手把草席编出来,任何物品的获得都太过容易,高效率的生产催促着我们频繁地将必需品更新换代,时尚的风潮刺激着我们对物质乐此不疲的追求,然而我们却恰恰忘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已是如此地不堪重负。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从黄孝纪这本极具南方地域特色的乡土器物散文集里读到那些承载着人们生活过往的“朴素之物”,在这些非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普通之物”中,感受人与自然亲近的渴望,那些与肌肤亲密接触的草席、点亮了黑夜的煤油灯、寄予了对祖先最真挚的祝福的钱凿以及在乡村盛宴中担重任的汤罐,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原态生活的真实凭证。轻轻地触摸它们,一如触摸隐藏已久的秘密,温馨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