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仙风道骨在崂山

于保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23日   第 11 版)

  崂山美景
  来自网络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那篇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让崂山天下闻名。其实,崂山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

  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置琅琊郡,汉设不其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宋、元之后,文人墨客更是纷至沓来,留下诗文墨宝,使崂山盛名远播。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当地有古语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主峰“巨峰旭照”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冠,为国内观日出最早佳境之一。

  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崂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胜水是崂山一大特色。巨峰顶上的“天乙泉”、太清宫的“神水泉”、上清宫的“圣水洋”等都是崂山名泉。崂山的特产矿泉水,有人誉之“积年之疾,一饮而愈”。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北九水景区还有十八潭,统称为“九水十八潭”。

  传说崂山由大鳌鱼遗骨变化而成,最初被称做“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因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来人们叫它“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究崂山名字的由来,认为是秦始皇当年慕名而登崂山,因山路险峻,必得万人开道,千人拥挽,百官扈从,劳民伤财,所以“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加了山字旁的“崂”由此衍化而来,认为正是如此苦之、劳之,人们才将这座三面环海的大山赋予了世俗的信仰,祈望从古至今不变的福祉。这样来自民间的宗教信仰,与后来渐渐形成的道教,自下而上,互为表里,让崂山有了生命,有了魂灵,有了精神,而不止于香火。

  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过去原有道观大多已遭毁坏,如今位于南麓老君峰下的太清宫是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太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也是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场。道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的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这组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大小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寒冬季节,满树绿叶滴翠,红花娇艳,犹如落下一层绛雪。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多次以崂山为背景,写出了白牡丹与红山茶变成美丽女子,与一书生相恋的动人故事。

  崂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又以其海拔而起的灵秀,山海相连的气韵,天人合一的仙境,与道教发展相得益彰。

  崂山,大美灵气的崂山!

海子和德令哈(行天下)
广西旅游“抖”起来
曾厝垵:它很可爱
仙风道骨在崂山
宁波奏响“丝路琴声”
责编:刘发为 何欣禹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