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探索传统文化村落现代化

□ 李清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17日   第 07 版)

  罗新远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文化遗存。近年来,许多地方将传统文化村落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经济增长点,但这些“传统文化村落”,难以承载现代人的精神乡愁,村落研究也成为世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选题。

  去年,参加地方政协组织的“精准扶贫”调研活动的委员们欣喜地发现:在陕西关中农村,那些生活困难、劳动能力弱,或者因病致贫的家庭,大多数都受到亲属自发自觉自愿的扶助,其生存状况明显优于鳏寡孤独。亲人族人间相互扶持的优良传统在陕西周原与渭北地区传承较好。

  周原是周朝礼乐文化的发祥地,西起汧河,东濒漆水河,北倚岐山,南至渭河,包括今天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大部分区域和宝鸡、眉县、乾县、永寿的小部分区域。周礼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准则,也是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更是历代文人完善道德人格的教育方式。《周礼·地官·族师》中就有乡村自治的内容;北宋张载曾撰写《井田议》,按照《周礼》的模式,带领学生在今周原眉县横渠镇崖下村验证井田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民间法规,直接影响了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周礼村落是周礼文化的“活化石”。

  罗新远教授带领的调研团队选取陕西省岐山县周礼北村(北郭村)和周礼南村(堰河村)为调研样本,它们是周原地区形态保存完整的周礼文化传统村落。调研团队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考察了周礼村落周“礼仪文化”与民俗文化传承,20年来周礼村落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市场经济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及周礼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明与市场经济等的矛盾与冲突。

  调研发现,周礼村落虽然经历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洗礼,但是周礼文化的民间积淀深厚,生命力顽强,当地人自觉地将市场经济的契约观念与周礼文化的道德意识及关学的求实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了“功”“利”与“德”“礼”相融合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样的传统文化村落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都市人对乡村的审美想象,也将具有长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经历两年多的调研与写作,他们完成了田野社会调查专著《周礼村落》。

  《周礼村落》采用了“政府—市场—社会—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周礼村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历史文化观照,将其土地流转、村庄管理、民俗旅游、家庭结构、民风民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特征,充分展现和论述,使读者对周礼村落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人文精神等有一个立体而全面的把握。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传统文化村落的现代转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周礼村落》提供了传统文化村落及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的路径。

  研究团队还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的精神基因和现代形态的基础上,对周礼村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等愿景,提供启示与借鉴。

当阅读走进夏令营
探索传统文化村落现代化
“冷书榜”盘活馆藏图书
透过西洋名物看红楼
沙漠变绿洲的长歌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