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他就是被誉为“鼠疫专家”的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梁启超曾撰文高度评价他:“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生于马来亚槟榔屿。17岁考取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是该校第一位华人学生。1899年6月毕业后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位华人实习生。博士期间主攻破伤风菌研究,1903年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此学位的华人。
1907年,伍连德应袁世凯之邀就职于北洋军医处。1908年5月携家人回中国定居,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底,东北爆发“黑死病”(鼠疫),伍连德临危受命,赴哈尔滨调查处理疫情。通过解剖死于瘟疫的患者,他发现患者体内感染的疫菌就是鼠疫杆菌,由此,他确定当地的疫菌传染渠道是人际之间的呼吸和飞沫,并将这种疾病传播的方式命名为“肺鼠疫”。这个说法在当时属世界首次,为医护人员的防疫工作指出了正确方向,从大力灭鼠转为隔离患者及疑似患者。
为了有效阻截人们交流时候的呼吸和飞沫传播,特别是使医疗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免受病菌的感染,他用纱布创制了特殊加厚的口罩,不但物美价廉,制作原料也易得。事实证明,伍连德设计的口罩有效隔绝了病菌感染,他的“肺鼠疫”理论是正确的,人们后来把这种口罩称为“伍氏口罩”。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为防止疾病传染而改造发明的医用口罩。
除了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检疫措施,伍连德还要求对染疫菌死亡的尸体实施火化,从而使疫情传染得到了进一步控制。次年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会议,总共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3名医师和学者参加大会,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他在会议上总结了东北鼠疫发生的原因、传播的渠道、病菌的诊断和研究、疫情控制等方面的经验,他的“肺鼠疫”理论得到世界各地鼠疫防治权威和传染病治疗专家的高度认可。也因为此举,伍连德名扬天下,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之后,中国又爆发了几次鼠疫,虽然疫情最后都得到了控制,但是伍连德觉得国家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有必要培养一批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医护人员,并创建大型的医院。
在他的提议或主持下,中国创建了一批医科学校和医院。如1924年在沈阳建成的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医院;1926年9月,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宗旨,在哈尔滨创办了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由于伍连德在研究鼠疫传播和防疫方面的突出贡献,1935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候选人,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伍连德曾在自传原序中写道:“从清朝王朝末期、民国初创直到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作者将他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旧中国,许多人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希望强盛的新中国人民政府领导这个伟大国家日益繁荣昌盛……”这也是他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忧国忧民的写照。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