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培植养蜂产业 发展农业观光

金门演绎“甜蜜故事”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10日   第 11 版)

  金门蜂农正在采收蜂蜜。
  李金生摄

  走向结合休闲、旅游的观光养蜂场,正是金门养蜂业的目标之一。
  (翁庆佑提供)

  提起金门,大家往往会联想到曾经炮火纷飞、岗哨林立的战地风貌,想到金门刀、高粱酒、贡糖等特色伴手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门绿植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受惠于多样化的植被,如今的金门培育了一大新兴产业:养蜂。蜜蜂们采集各类植物而成的“百花蜜”,由于口感丰富、特别,正成为当地的新特产。昔日的战地,如今“蜜意渐浓”。

  蜜源充足口味丰富

  尽管金门长期属于“战斗前线”,但这并不影响它植树绿化的发展。60年来,金门从原来童山濯濯的海岛蜕变为风光明媚的海上公园,拥有40%的植被覆盖率。同时,金门没有大型重工业,花花草草在无污染环境中成长,正是蜂蜜绝佳的生产条件。

  金门县政府农林科科长钟立伟指出,金门有106科352属542种植物,四季有花开的自然环境,产出的“百花蜜”颇具特色。

  全岛到处可见的多年生咸丰草是当地稳定的蜜源植物,加上农田普遍栽植的油菜、向日葵等植物,让金门全年除最严寒的冬天外,采蜜季节长达10个月。拥有200组蜂箱、蜂蜜年产量4000公斤左右的先锋蜂农翁庆佑说,光是花期24天至26天的乌木桕,去年就让他采收25箱、200公斤之多的蜂蜜。

  相对台湾本岛以龙眼、荔枝花期为单一蜜源的蜂蜜,当地蜂农说,金门的“百花蜜”因四季更替,每期采收的花蜜不同,而有多种口感和口味,层次差别明显,成为金门新特色,深受游客的欢迎。

  辛勤投入喜获成果

  5年前,翁庆佑从高雄返回家乡金门,开始养蜂创业。从最初借用废弃田地、甚至在公墓旁荒地放置蜂箱,到目前在金宁乡有固定基地、每年可生产4000公斤左右蜂蜜,他一路走来,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最终收获满满。

  “我曾经被蜂群追着跑,冬天更要担心蜜蜂被冻死,这些辛苦只有自己知道。”翁庆佑说,如今,自家的“金盘山”百花蜜已逐渐打开知名度,成为本地乡亲和游客点名购买的产品。

  由于金门冬天时常出现10度,甚至4、5度的低温,蜂群失温就可能受冻死亡。因此,金门蜂农摆脱以往承袭台湾南部的饲养方式,改而仿效欧美与中国大陆的模式,在冬天来临前先以蜂粮充足喂食,再用保丽龙隔板保温,帮助蜂群顺利过冬,大大提高蜜蜂在冬天的存活率。

  近年来,金门的养蜂业不断有年轻人的加入。平均年龄约20岁的杨天佑、李庆郁、李柏颖、李冠颖曾是金门高中健身队学生,2016年9月起投入养蜂,如今已有数百个蜂箱,越养越有心得。在农地青壮劳动力不足的金门,这群线条明显、不惧寒暑的“肌肉男”,成为当地一支战斗力颇强的蜂农队伍。

  此外,翁庆佑目前也在金门农工园艺科开班授课,致力培养新一代的养蜂人。

  衍生产品拓展渠道

  目前,金门的蜂农已通过“小三通”将少量蜂蜜推广至厦门、上海等地,他们希望在金门县政府的协助下,通过“绿色通道”进军大陆,拓展自己的蜂蜜版图。

  金门县农会理事长蔡水游说,曾是战地的金门终止军管后,产业的多元化、精致化是县政府努力的目标,农产品多样化也同样是农会与农友经营的方向。当地蜂蜜产业可以推出“观光蜂场”的模式,透过现场观察解说和采收DIY体验、蜂蜜料理品尝及销售,让游客走进充满新奇与趣味性的养蜂场,打造兼具视觉、触觉及味觉感官享受的“蜂旅游”。

  另外,金门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蜂蜜相关副产品如蜂胶、蜂蜡、蜂王乳、蜂蜜啤酒、蜂蜜面膜、蜂蜜护唇膏,以及精致小包装及自有品牌设计等,目前均在同步规划进行,县政府希望未来金门蜂蜜可以成为另一项知名地方特产,让大家谈到金门,不再只想到高粱酒。

  在基础营销方面,蔡水游说,如今金门已开放观光20余年,加上两岸“小三通”每年涌进超过170万人次的游客,商机无限。但必须要有更具针对性、可以触及消费人群的营销策略才能赢得市场。他建议,业者应走出乡间,加强与本地特产业的联合运作,特别是做好上架铺货工作,让蜂蜜系列产品与高粱酒、贡糖、菜刀、面线、一条根等特产一起亮相,增加在消费人群眼球中的曝光率,以提高被购买的机会。

化身“灭罪大使”的香港长者
金门演绎“甜蜜故事”
讲述《中国官话》的前世今生
走进西湾河码头(行摄香港)
责编: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