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28日 星期六

香港博物馆触发市民奇妙体验(说香港)

本报记者 陈 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28日   第 04 版)

  多媒体技术再现敦煌瑰宝。
  中新社记者 张 炜摄

  “邂逅!山川人”展览。
  图片来自香港康文署网站

  一项项表演、游戏、展览及互动体验,观众们仿佛在与各家博物馆进行一场场多姿多彩的“心灵对话”。

  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简称康文署)举办的“香港博物馆节2018”近日落下帷幕。康文署辖下23个博物馆及文博单位总计推出百余项节目及活动,遍布全港18区,涵盖人文、历史、艺术、电影、天文、科学、考古及文物修复等领域,为市民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与欢乐。

  来自远古的呼唤

  神秘、古老、遥远之地……没到敦煌,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形容;多彩、现代、触手可及……身临敦煌,才发觉它的容颜美不胜收。而香港市民足未离港,便有了这样的神奇体验。

  由敦煌研究院及特区政府康文署主办、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的年度重点展览“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带来“信仰之窟”的西域文明,与包容并济的香港迸发出崭新的火花。

  走入偌大的展厅,随处可见珍贵的文物文献;缓步向前,更为数字化的敦煌石窟原貌所折服。最令人震撼的当属首次在港展出的莫高窟285窟,该洞窟始建于西魏时期,极具代表性。按1∶1比例复制后重现洞内的壁画与塑像,并排站立的菩萨身披袈裟,神情、姿态各异,或仰首礼佛,或低垂俯视,或互相交谈,祥和之感跃然眼前。

  看过这些栩栩如生的洞窟,另一边,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显示屏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及文化。建于莫高窟61窟中五代时期的大型壁画《五台山图》经数码技术重现后,长达十几米,人物灵动,色彩饱满,细节精微,引得参观的市民啧啧称赞。

  家住博物馆附近的黄女士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敦煌石窟艺术作品,便深深迷上这些壁画及石碑。“之前对敦煌的规模及历史早有耳闻,但真正走入其中,感受仍很震撼。”

  除了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另一人类古文明汇聚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为香港市民揭开沉睡千年的中东文明。多组借自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带来题为“奢华世代:从亚述到亚历山大”的古中东文明展。多媒体动画将静态的浮雕转化为立体的场景,360度数字显示屏为观众揭示每一处文物细节,馆方还制作了教育画册简介重点文物及其历史意义。观展结束后,不少兴奋的小朋友在互动墙上拼起自己喜爱的浮雕拼图,还有观众用五彩蜡笔拓印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腓尼基封印”。

  渗透生活的艺术

  “最早出口到欧洲的瓷器皆为青花瓷,上面的装饰也多以明代常见的花卉、人物、山水等传统中式图案为主。”一走进香港茶具文物馆,记者就被解说吸引了脚步。

  “大家知道吗?当时西方的顾客其实看不明白这些纹饰的含义及文化内涵,但他们觉得,只要带‘中国味道’的瓷器便是好瓷器。”短短几句话,揭示出瓷器与中国的深厚渊源。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告诉记者,此次于茶具文物馆专题展览中展出的61组精选中国外销茶具,呈现出东西艺术与经济交流中独特而珍贵的传承,“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设计不仅是艺术展示,更可从中窥探中国工匠制作的初心”。

  青花《西厢记》人物小碟、广彩开光山水花卉纹杯、广东铜胎珐琅花卉纹提梁壶连兽足炉……尽管是衣食用具,多彩的图饰呈现的不仅有精湛的工艺,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

  时光流转数百年,今天,艺术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艺术与大地的对话,我们希望城市人发现良辰美景其实就在身边。”香港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刘凤霞在公共艺术计划“邂逅!山川人”的开幕礼上动情表达自己的期待。

  以艺术之名走进新界大帽山中的荃湾川龙村前川龙贯文公立学校,这片“被遗忘的空间”再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景。

  雕塑家黄国才在学校操场上塑造了课室下沉的景象,桌椅高低跌宕的装置构成超现实的梦幻感;桌面上刻画校园生活的涂鸦,通过光影剪辑,拼凑成他对学校的复杂情感。陶艺家陈思光则以川龙村内不同呈色的土壤制作出一套盛载着川龙水的小茶杯,杯上的流动釉彩仿如水的不同动态,配合着川龙泥土的清香,茶的味道被注入另一种层次。

  一件件设于村校、村公所、茶楼、山路、田野甚至村民家中的艺术作品串联成“寻宝地图”,带领观众走访川龙村的自然风光及村乡回忆。艺术推广办事处负责人罗欣欣向记者提及此项艺术计划的初衷时表示,艺术创作可扩宽人们对村乡社区的想象,重新发掘生活与自然的美好,也更盼望艺术种子在此萌芽、孕育,为村民保存这片土地的温暖回忆。

  无限可能的科学

  站在半弧形的模拟器前,12岁的梓聪按照荧幕上的指示张开双手,跟随前方的鸟儿在高空飞行。“左转、平飞、加速……”梓聪仿佛化身为灵活的小鸟,在茂密丛林及广阔海洋上空展翅雀跃。而荧幕两侧的“知识板”,则将鸟儿的飞行原理引申开去,向观众介绍飞机滑行、转向及降落时的动力分布及机械操作。

  “原来飞机在巡航飞行时也要保持一个仰角来获取升力呀,我还以为是完全水平的呢!”兴奋的梓聪在知识板前仔细观看解说,又不时在手机上记下重点和体会。而他的身边,也站满同样好学的小伙伴们,不停地讨论着万米高空之上的有趣体验。

  从人类的首次动力飞行,到现时最新的飞行器和太空船,展览还为市民带来一场航空航天发展史的感官盛宴。

  在5个主要展区内,参观者分别利用触控显示器、扩增实境等技术亲自操作着飞行展品,大人们一试身手,小朋友互较高低。或乘搭虚拟太空电梯前往宇宙边缘,或应用最新技术清理地球轨道中的太空垃圾,或进行模拟风洞测试学习设计超音速喷射战斗机……无论长幼,好奇的人群在这场与科学的对话中发挥出无限创造力。

  在“探索”外太空之余,香港太空馆何鸿燊天象厅内放映的各场球幕影片也带领观众走进亚马孙丛林、了解生命起源并认识组成各种生命体的基本粒子及“超弦理论”等。科学概念与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也向每一位观众讲述着独特的创造故事……

  今年博物馆节的主题是“博物馆输入中……”初看一头雾水,康文署市场及业务拓展总监毛咏仙解释,“当看到手机上朋友正在输入新信息时,你一定会充满好奇,甚至会心微笑。相信每一个人都体验过这样快乐而短暂的等待,这正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她说,博物馆节两周时间结束了,但希望由此创造的交流平台,让市民与博物馆继续保持积极而无间断的“对话”。

香港博物馆触发市民奇妙体验(说香港)
两岸新经济合作空间广阔(声音)
图片报道
赖声川赣州话乡愁(人物志)
待业恐慌症(一周热词)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