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启功学书论的当下意义

□ 徐利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26日   第 08 版)

  节临智永千字文
  启 功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民美术出版社、美国书法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条独特渠道。书法家启功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他的学书方法论,对当下书法教育理念和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导意义。

  

  启功一生的学问,涵盖了古典文学、语言学、训诂学、文字学、文献学、教育学、美术学、书法学、古书画鉴定等多个方面,其奉持的生活方式本与中国文化史上诸多名人大家一样,作书、绘画乃其余事。

  启功有关学书的理念与方法的论述,涉及的点很多,独到之处也多,笔者认为,其中“作书勿学时人”“透过刀锋看笔锋”、书法以“结字为先”的精辟见解,堪称其书法教学理念的三个基点。

  “作书勿学时人”

  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书法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书法热”持续至今而不衰,促成了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的全面兴盛。学书风气普及,渗入各个领域书法爱好者的文化生活。

  书法创作因展览形式的盛行而得到空前发展,因参展、获奖可带来现实名利的种种收益,刺激了浮躁心态。所谓“展览体”,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今书法创作理念与方法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展览体”造成的时弊:为速成,看着古人的碑帖,笔下写出的却是某国展评委风格或通过展赛一时走红的某种书风之习气,其问题在于入不了帖,习气难脱。

  启功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也。”

  “勿学时人”并非简单化地反对借鉴时人。我们可以从时人师古的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以帮助自己研读古人的书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时人师古的经验经过一番研究、作出取舍,而非盲目地效仿,其中就有个把握原则、把握“度”的问题。启功所谓“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当警醒。

  “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作为取法碑版、刻帖书迹的一种方法论,意义十分重大。书法墨迹是学书的最理想范本,广为流传并为众多学书者提供范本,史上有刻帖之举。而碑版则由纪功颂德、广而告之的社会实用目的,由书法名家或民间善书者所书,也有部分书法拙劣者出自民间普通人所急就。随着历史的发展,名碑与佳帖难以满足众多学书者对善本的渴求,刺激了有识之士对北朝种种刻石书法的推崇,酿成清代以来的碑学书法潮流。

  “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在不同场合多次加以论证,而作为佐证的高昌墓表墨迹,甚有说服力。其侧锋方笔写出的横竖画起笔、收笔形态和磔(zhé)脚形态方劲明快,一气贯之,毫无描画做作之迹,尤其是其中的《令狐天恩墓表》,其笔画的方切形态甚为宽阔,用笔爽利出神,可证毛笔的表现力。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中有6首赞颂《张猛龙碑》,第28首的自注中对《张猛龙碑》适度发挥了刀刻的作用,更增此碑书法的审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对如何在运笔中兼融碑版书法之刀痕残迹,大有启示。

  反观当下,取法北碑的书法创作中,有些作者在对刀痕残迹生吞活剥地效仿,用笔气脉不通,做作气严重。书家作为文化人,作书讲格调、讲品位,追求崇高,才能确保书法艺术在应有的审美高度上得到健康发展。

  书法以“结字为先”

  关于用笔与结字的辩证关系,启功有精辟的论述:“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书法创作,风格千变万化,其情趣或端庄,或潇洒,或雄奇,或拙朴,或清秀,或奔放,或古厚,不一而足,但均须归于和谐。“和谐”,是美学的基本原理,以书法论,即用笔无论有多少变化,须整体间相互承启呼应,节奏和谐;结字无论有多少形态,须通篇纵横聚散,奇正相应,大小适度,也须归于和谐。

  书法创作,在整体调控上,要善于巧妙适度地处理用笔、结字以及章法、墨法的关系,使之和谐,达到艺术美的高境界。这不仅有赖于作者高超的技巧与形式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求在审美观上达到应有的高度。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启功学书论的当下意义
墨彩相宜中国画(中国画继承与创新⑤)
“神以人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