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素心为书 道法自然

——凌海涛书法艺术观感

窦 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12日   第 09 版)

  凌海涛,别署百川堂、燕庐,安徽庐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合肥市书画院专职书法家。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多次参加全国主流展览,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一等奖。先后应邀赴韩国、日本、英国开展交流。

  行草,徐霞客游黄山后记,137×34CM,2017年

  隶书,张籍诗句,68×68CM,2018年

  行书,八指头陀诗四屏,34×135CM×4,2017年

  行书,卧石观云,34×34CM,2015年

  行书,苏东坡茶诗,22×33CM,2015年

  隶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雄浑,69×135CM,2016年

  行书对联,13×68CM×2,2016年

  2012年,时值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盛会。那一年的赛事高手云集,佳作频出。在一向谨严的“大手笔”作品中,一本雅致、闲适的行书册页显得别有滋味。这件作品不仅最终摘得当届兰亭奖佳作一等奖的桂冠,而且以其清丽的表现形式在业内一时引起热议。

  这件备受瞩目的兰亭经典之作,就是凌海涛的《金冬心题画记》。它可以看作是凌海涛书法风格的一个代表性缩影。《金冬心题画记》由十二张精致小品组成,每张不盈半平尺。其上书法清淡自然,没有过多的设计与矫饰,如水流花开,一气呵成。册页装帧也与内容一致,即以自然之道诠释书法本质。这正是凌海涛书法的魅力之处。

  从凌海涛的《砚边随笔》可以窥见他的为书理念:“不求完美,但求生机活力。因为鲜活,所以无限可能”“一切作品皆自传,要真诚。多年以后,端详陈旧墨迹,如还能依稀辨认出彼时眉眼,记起年少脾气、以及心事履痕种种,我们应当欣慰”……这些,无疑是他对艺术人生的真实体验与理性思考,流露的质感与温度令人感动。

  清代刘熙载书论: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凌海涛的书法,即以此为宗,化古出新,自然呈现。他的结字,韵致来自于帖学,变化源自于北碑,既风姿绰约,又跌宕开合,深谙奇正、疏密、大小、纵敛、参差、错落之理。他的创作,从不刻意为之,而往往随心而动。由于心中有意,无所顾念,于是下笔明快,线条爽利。个中文字的大小疏密,皆自内容为之,绝无“鼓努为力”的刻意夸饰。整幅作品观之,匀净简洁,散逸朴拙,很见韵致。

  陆俨少艺术院《画坛》杂志曾对他做过如下评论:凌海涛碑帖结合,拙中带秀,豪放不拘小节,善于把握大局,空间分割和结构的重新组合犹有天赋,知学善变又不失法度,给人以清奇之美。书法创作追求正奇互参,散逸灵动之韵致。其小幅行草作品用笔细腻精微,帖意盎然,笔法尤为中正。同时,又在造型上大胆探索,含汲古出新之期盼。字法由先前的有心安排逐步转向因势赋形,更为畅达。

  有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被现代人尊为艺术的书法,在千年之前,还只是一种私人的日常行为。书写本身是一种体验感很强的文化行为,其价值正在于书写者本身的个体性,即其独具的“德”“智”“才”“识”。这些内容融汇到书法中,是“字如其人”的真实写照。而在当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审美的职业存在,以书法名义创作的作品,往往会掺杂许多成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淡泊心志,宁静致远,做到像凌海涛这样坚持素心书写,从心而发,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书法作品皆是心性的自然流淌,堪称当代书坛的一股清流。

素心为书 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