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拜访红旗渠

丁 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11日   第 12 版)

  初夏时节,我有幸来到河南林州,拜访红旗渠。抵达林州县已是下午三、四点,我们未作停顿,直奔红旗渠纪念馆。步入展厅,室内氛围庄重。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那一捆捆穿越岁月的麻绳、开裂变形的钢钎、砸成花卷的铁锤、扭曲滑溜的铁镐等,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场面,定格了一段段揪心的岁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在杨贵、李贵的振臂一呼和率先垂范下,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叩石垦壤,开辟出一条“人工天河”的壮举,给我们上了震撼的第一课。

  第二天现场教学,我们来到太行山脚下,探访青年洞。抬头可见298个台阶的天梯,拾级而上,靠近干渠时,我们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稍作休整,我们继续沿渠曲折前行。左侧是悬崖峭壁,右侧则是一汪清泓。看着如腰带般缠着陡壁伸展的红旗渠,脑中生出了一连串疑问:是什么样的人设计出这样的壮举?用炸药炸平了山峰,没有大型机械,这现场如何清理?所需的施工石材、水泥、石灰等怎样运上来?仅凭人力和炸药,开挖这么多隧道,向前推进每一米要耗费多少人力、多少工时?民工吃住在什么地方?安全如何保证?……讲解员的解说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设计人员是一位名叫吴祖太的中专生,他带领一班人,翻山越岭,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测量,克服了超乎想象的困难,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所有的施工材料,靠人背肩扛运上来;利用自上而下贯通的方式,增加分段施工的作业面,达到缩减工时的目的;土法上马,自制炸药、石灰;民工以干粮、野菜充饥,晚上在山洞、石缝、山坡或自垒的石庵、搭建的草棚中过夜……凭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7万多干部群众,耗时10年,用血肉之躯,一寸寸、一尺尺、一米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0多座渡槽,开凿200多个隧洞,打造了全长1500多公里(主渠70多公里、支渠及斗渠1420多公里)的 “人工天河”,把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此时,我的耳中仿佛传来了雄浑高亢的号子声、斧凿声、打钎声、喘息声……

  我们沿渠走了4000多米,观摩了当年铁姑娘突击队施工场景的还原,一番身临其境,一腔热血沸腾。感动之余,唯有赞叹。而今,这条流淌在山水画中的“天河”,沧桑而又焕发着青春,内敛而又张扬着生命。

旅游切莫玩命(旅游漫笔)
一份特殊的礼物(行天下)
拜访红旗渠
品味镇远
张家界 开创“旅游+文艺”扶贫新模式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