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

顾恺之与“传神论”(中国画继承与创新④)

□ 雍文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28日   第 07 版)

  女史箴图卷(宋摹)  局部
  顾恺之

  关于中国人物画的美学精神,最早提出相对成熟理论见解的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在顾恺之看来,人物画创作应注重通过“点睛之笔”来实现“传神”,从而捕捉到所绘人物各具特色的内在精神气质;形体四肢和其他外在形象的描摹,都是为“传神”服务的途径与技法。

  顾恺之的这一观点即“传神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人物画创作的一项通则。除注重“点睛之笔”以外,《世说新语》关于顾恺之绘制人物画的其他两则记载,也同样体现着顾恺之人物画创作“传神论”的审美主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则记载的具体内容——

  “颊上三毫”与“无中生有”

  《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则记载讲述的是顾恺之为裴楷绘制肖像画,在画中人物的面颊上平添了三根毫毛。有看画人问他缘故,顾恺之说:“裴楷长相俊朗且有见识才能,这正是体现他见识才能的地方。”听后,看画的人再寻思端详,确实觉得添加了三根毫毛之后,画中的裴楷果然神气活现。

  值得注意的是,裴楷是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名士,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朝代,二人前后相差近百年。不难判断,顾恺之并未见过裴楷,他所绘制的“裴楷像”,是凭借想象完成的作品。

  在裴楷面颊上增添三根毫毛,无论是从真实再现还是文献还原的角度,都可谓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发挥。

  在顾恺之看来,“裴楷俊朗有识具”,俊朗是其外表,而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才是他值得被描绘表现的内在。因而,在面颊上平添三根毫毛,使裴楷的形象脱离了一般认识上的简单俊美,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这正是顾恺之通过“无中生有”,打破固有认识,实现人物画“传神”的用意所在。

  “置丘壑中”与“环境衬托”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则顾恺之为谢鲲画像的故事。在这次的人物画创作中,顾恺之把谢鲲画成了身处岩石之间的形象。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顾恺之说:“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即是说,谢鲲自己说过“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的话,所以这位先生就应当置于山林丘壑之中。

  同样是根据《世说新语》当中的记载,两晋时期的名士,国子祭酒谢衡之子谢鲲,曾与晋明帝对谈,确实说过“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之语。

  从这个层面来看,最能展现谢鲲性格特质的,是其悠然自得于山林丘壑之中的潇洒与俊逸。这既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是后世人对他的一种想象与认同。此时进行人物画创作,“传神”之笔就不必着落于人物形象自身,而是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体现人物的精神神韵。

  无论“点睛之笔”“颊上三毫”,还是“置丘壑中”,都是顾恺之人物画“传神论”的体现。画家如能够从内心真正感受所画人物的“神”,并通过画笔将这种“神”准确地传达出来,则信手拈来,皆成画境。

艺术之美促民心相通
顾恺之与“传神论”(中国画继承与创新④)
“满庭芳华”在辽博
忻东旺绘时代肖像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