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18日 星期一

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墙内看花)

尹卫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18日   第 07 版)

  故宫文物医院首次对公众开放,前后迎来了40名预约观众参观文物修复。北京周口店遗址猿人洞历经10年的保护工程,将于今年7月全部完成,8月份正式向公众开放,将依托遗迹(洞壁)当屏幕,采用声、光、电结合的激光投影技术,让70万年前的动物化石“活”起来,游客直接用肉眼就能感受到3D效果。这在国内遗址发掘展示中尚属首次。

  近年来,我国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对公众开放度有明显提高,但仍有许多遗产藏在深宫里与观众隔绝。不久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尽管一直在努力,但受制于展馆条件及文保需要,故宫博物院有1/3的文物至今未能向游客展示。显然,文物遗产进一步开放的资源与潜力是很大的。

  2008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2015年又确立“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为了使公众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国家珍贵的遗产文化除了保护与传承外,应该更多地向公众开放,这既是遗产的属性,也是人民的权益。

  促进遗产开放,也有助于推动全民保护活动。遗产保护离不开专家,更需要公众参与,事实上,遗产开放的程度越高,越能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遗产文化是国家资源、全民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应成为基本共识与原则。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只是一种政府行为,呼吁保护文化遗产也不仅仅是某个政府部门的行政事务,只有让百姓对文化遗产产生感情,享受到遗产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大家才能产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众所周知,安徽徽州民居是文物保护的典范,这得益于有些民居建在深山幽僻之处,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当地民众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有保护家园的自觉。所以,文化遗产只有和百姓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关联,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只有走到百姓身边,才能重新“活”起来。

这个“齐天大圣”诞生在福建
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墙内看花)
有信念的人生才有意义
《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座无虚席
汉、藏书画艺术作品在京展出
图片报道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