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先前的书(读者之声)

□ 苗连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8日   第 07 版)

  电子书时代,我想起先前的老书。

  先前的书像个旧园,使我们在飞奔的时代,有个歇脚的所在。进去,或倚亭发发呆,看庭花园草,或坐在山石,与前朝人物唔面,抱膝清谈。

  先前的书,单看封皮,就知道印书者旨趣的高下。一本有品位的书,大都装帧朴实,颜色呢,有天青色的蓝、水草色的绿、鹅脂色的黄、晚霞色的红……饰以素净的暗花,即令有人物图画,也是“轻描淡写”,浅浅匀匀,若隐若现。朴实、清雅,内敛含蓄,是那时书籍的普遍风格。翻开内页,纸色已经泛黄,像经霜的树叶,年份愈久,色泽愈陈,却仍然字黑如漆,粒粒如豆。文字不老。

  先前的书多有前言、序或跋,无异一位谦和的长者,导引我们进门,迈上台阶,登堂入室。进去,与古贤对话,感觉直面师尊,其音娓娓,其容蔼然。

  先前的古文书注释,有的比正文还占篇幅。1980年版王实甫《西厢记》,一折戏词,正文两页,注多达五六页。手头这本《聊斋志异》的注释,诸如“黄钟长弃”“委禽妆”“康了”“衙官屈、宋”等等,无不涉猎广博,读这样的书,所得就不仅是正文了。那些注释不单有生僻字注音、释义,还有考证、评述,串解疏通,条分缕析。可以想见注者焚膏继晷、穷经皓首之貌,倾注心血!

  先前的书,书价委实低廉得可怜。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最便宜的,我以为就是书。这本《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文加注释,28万字,身价几许?1块钱人民币。先前普及性读物,许多都往小里做,略大于手掌,携带方便,读着省力,也更省钱。一本《苏东坡诗词选》0.21元,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0.18元,不及一张电影票钱。书价精确到分,不让买书人多掏1分钱。先前的书,是为读书人印的书。

  当年最大众化的娱乐是电影。在电影与书之间,我往往是舍电影而取书。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觉得声光画影是虚拟的,看后两手空空,顶多存在于记忆中;而书是实实在在的,闲时拿起,忙时放下,永不弃我,直至地老天荒。

  那年月,有些书须彻夜排队才能购得。我吃不了那苦,巧的是老婆能买到书。老婆不喜读书,偏有个在书店的朋友。老婆看重的是柴米油盐,却一本一本给我买书。这本《聊斋志异》就是老婆“开后门”给我买的。

  《说文解字》也是老婆买的,不便宜,7.4元。老婆买下它,是与一套漂亮裙装之间取舍的结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精装本,布封漆面,有着沉稳的绛色,镌着古雅的金字,显示出辞书严谨、正气、权威的风格。我现在拿起这本书,有时觉得是一面镜子,照见老婆身着旧衣敝裳的背影,从我模糊的泪眼中远去。老婆“走”时也没有两件穿得出去的衣衫。

  妹妹知道我爱书,电话问,有几本世界文学名著,要不要?不惮几百公里之遥,我当即买车票。书到手了,一本《茶花女》,一本《德伯家的苔丝》,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一本《约翰·克里斯多夫》。都是旧书,边角有卷折,脊背有裂纹,但对我来讲就是新书。我的欢喜自不待言,“不啻穷儿暴富也”。鼓鼓实实背回家。这四位“重量级人物”,为我简陋的书柜生辉、增色。

  好书一定值得反复读。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记》,初读,有些文句也读不大懂,再读,读通了,觉出些味道。如今又读,深感其“凄艳秀美,怡神荡魄”!书中“茶热香温,花开月上”的情景,与大观园何其相似,难怪有人称之为“小《红楼梦》”。其文句之清纯、简静,意蕴之隽永、深沉,尚在其次。

  先前的书,绝不是一次性朋友。愈读愈爱,愈觉得好,愈感其“包浆”深厚。

  电子书时代,我面对书柜里列队齐整的书,心生爱意;书亦沉静地看我,相视两不厌。

梁家河的岁月
先前的书(读者之声)
《水墨丝路》出版
读志断想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